一、宜侯矢簋解疑問
以前讀《史記·吳太伯世家》及相關(guān)吳氏譜的時侯,總有個疑問,為什么周康王封周章的吳國是子爵級諸侯國,而周章弟弟的虞國卻是級別更高的公爵級諸侯國?
后來讀到宜侯矢簋銘才知道,可能后世編寫的原因,混淆了兩個虞國。
周武王封給他叔叔的位于今山西夏縣北部的是第一個虞國(公爵級),而周康王封給周章弟弟的在今江蘇鎮(zhèn)江的虞國是第二個(子爵級),該虞國后來被改封為宜國,且在公元前585年被吳王壽夢吞并了。
吳國有文字的歷史也就是在壽夢稱王后才有的,之前的500年時間內(nèi)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當(dāng)時有人作的記載。第二個虞國之名早早就湮沒在歷史長河里了,所以后世誤認(rèn)為周章弟弟的封國是第一個虞國。
網(wǎng)上有文章說,早期吳國的都城在江蘇鎮(zhèn)江,以筆者看,鎮(zhèn)江考古發(fā)現(xiàn)的應(yīng)該是宜國都城。而吳國都城初始在今無錫市新吳區(qū)梅村,后來吳王闔閭建新都在今江蘇蘇州。
二、吳勝與吳如勝
按照《后漢書》記載,吳勝是東漢開國第二大功臣吳漢的曾孫,世襲平春侯。而根據(jù)一些吳氏譜的記載,吳勝和吳如勝是同一個人,不過筆者尚未讀到官方史料有這樣的認(rèn)同。
吳如勝,廣為人知的大貢獻(xiàn)是首次編寫了吳氏譜。據(jù)糜豹《如勝吳公修輯世系序》所述,他在建造泰伯廟期間,尋訪泰伯子孫正脈源流主祀,泰伯四十一世孫如勝以家藏的《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公世系圖》進(jìn)奏朝廷,桓帝覽而制曰:"賢哉吳泰伯,慶澤彌流長"。然后命專人建廟,并由如勝子允承永主廟祀。從這段文字來看,獻(xiàn)譜的吳如勝可能不是平春侯吳勝,因為作為一名郡守,糜豹撰寫如此正規(guī)的譜序,文中應(yīng)該尊稱平春侯,而不能直呼直名。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看法,拋磚引玉,供大家討論。
注:吳武,作于2025年3月5日
上一篇:基因說故事——曹彬與吳祐
下一篇:初云世系與相甫世系對比分析報告
吳漢是長沙王吳芮之后,泰伯38世孫,其曾祖父吳全由山西永濟蒲州遷居亳(今河南省商丘西南)。其祖父吳復(fù)興精于占卜,選中了宛,由亳遷宛(現(xiàn)南陽臥龍區(qū)潦河坡鎮(zhèn)吳老莊)居住,吳復(fù)興死后,葬吳老莊虎頭嶺旁。吳氏遷南陽,后世人必興,隨著吳漢被封侯拜將,從此吳氏家族走上了復(fù)興之路。
公元44年,吳漢病逝,謚號“忠侯”。吳漢去世后,長子吳成繼嗣廣平侯,被家奴所殺,謚號“哀侯”。建武二十八年,分吳漢的封地為三個侯國:吳成的長子吳旦為濯陽侯(封地在今遂平縣)來繼承吳漢的爵位;吳旦的弟弟吳盱為筑陽侯(今湖北谷城);吳成的弟弟吳國(又名吳武)為新蔡侯(今新蔡縣)。吳旦去世,沒有兒子,封國撤銷。建初八年,改封吳盱為平春侯(今河南信陽市平橋區(qū)西北),供奉吳漢的祭祀。吳盱去世,兒子吳勝(又名吳如勝)繼嗣。當(dāng)初,吳漢的哥哥吳尉做將軍,跟隨光武帝戰(zhàn)死,封吳尉的兒子吳彤為安陽侯(封地在今正陽縣)。光武帝因為吳漢功大,又封他弟弟吳翕為襃親侯。到了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漢桓帝劉志命吳郡太守糜豹敕建泰伯廟,糜豹上奏尋訪泰伯正脈子孫源流主祀,吳漢的曾孫平春侯吳如勝,以家乘世系進(jìn)呈,漢桓帝覽后御書贊曰:“賢哉吳泰伯,慶澤彌流長”。遂命太尉黃瓊等擬旨,詔封吳如勝次子吳允承為奉祀侯,徙吳郡,執(zhí)掌泰伯廟祀。在吳王夫差失國六百年之后,漢桓帝從國家層面,詔建吳姓始祖泰伯廟、墓,尋訪吳氏正宗,吳漢后人奉旨榮歸故土,這是吳姓史冊上極其光輝的一頁,標(biāo)志著吳姓走上興旺繁盛的發(fā)展之路,成為天下著姓。
2025-03-05 21:22:11 回復(fù)
公元前473年,吳國滅亡,吳國王室成員星散四方。此后雖有吳芮封長沙王,吳曦在四川稱“蜀王”,吳三桂在湖南(根據(jù)地在云、貴)“稱大周皇帝”,但長沙王國只是漢王朝的封國,時間也不長,吳曦稱“蜀王”轉(zhuǎn)眼就被南宋王朝撲滅了,吳三桂的“大周國”也成不了氣候,只維持了八年就被清政府消滅了。所以正史中只把他們歸入“列傳”記錄,當(dāng)然也就未記下他們遠(yuǎn)祖的淵源。
但吳泰伯的后裔是歷史的強者,他們吸取了吳國滅亡的教訓(xùn),不斷地艱苦奮斗,努力拼搏,在沉寂了二百多年之后,又走上歷史舞臺,加上吳氏先祖泰伯和季札又是中國道德史上的圣人,所以吳氏家族幾乎一直受到歷代帝王的重視。
據(jù)一些吳氏族譜和有關(guān)文獻(xiàn)記載,東漢桓帝劉志永興二年(154),吳郡太守在今蘇州城建造泰伯廟,請求漢中央政府尋訪泰伯后裔來管理,時在平春侯任上的吳漢曾孫吳如勝將家傳之《世系》上呈,劉志審定確認(rèn)后,即任吳如勝次子吳允承為奉祀侯,吳允承遂從河南遷往江蘇蘇州,主管泰伯廟祀。遺憾的是吳如勝上呈的家譜未能完整地留傳下來,這從現(xiàn)有各地吳氏族譜中關(guān)于吳漢先祖世系的差異性即可看出這一點。如《福建永定吳氏宗譜》中吳漢先祖世系為:季札——征生——啟蕃——吳詡——吳售——彌庸——吳勾余——吳厥由——吳申——吳芮——吳信——吳廣志——吳千秋——吳衍陵——吳全——吳隆——吳復(fù)興——吳章——吳漢。而廣東五華縣《吳氏族譜青塘支譜》記載的吳漢先祖世系則為:季札——征生——啟蕃——吳詡——吳售——吳彌庸——吳勾余——吳厥由——吳涉——吳平——吳申——吳芮——吳臣——吳回——吳右——吳著——吳允陵——吳全——吳隆——吳復(fù)生——吳章——吳漢。還有的族譜說吳漢是夫差后裔。從這些明顯的差異即可知吳如勝上呈并經(jīng)東漢桓帝審定的吳氏宗譜未能保留下來,這不能不說是研究吳氏歷史的一大遺憾。
但這說明吳氏族譜至少在漢代就開始了。
2025-03-05 21:18:59 回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