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品手机国产品在线,一级强奷片完,亚洲综合性色AⅤ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亚洲观看

  • <ol id="pjlcm"><nobr id="pjlcm"></nobr></ol>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吳氏文化 > 文化藝術(shù) ◇公益性民間網(wǎng)站,傳承優(yōu)秀文化,發(fā)揚(yáng)泰伯精神

      越絕書一

      提要

       《越絕書》十五卷,不著撰人名氏。書中《吳地傳》稱勾踐徙瑯琊,到建武二十八年,

      凡五百六十七年,則后漢初人也。書末《敘外傳記》以廋詞隱其姓名。其云以去為姓,得衣

      乃成,是袁字也。厥名有米,覆之以庚,是康字也。禹來東征,死葬其疆,是會(huì)稽人也。又

      云文詞屬定,自於邦賢,以口為姓,承之以天,是吳字也。楚相屈原,與之同名,是平字也。

      然則此書為會(huì)稽袁康所作,同郡吳平所定也。王充《論衡·按書篇》曰:東番鄒伯奇,臨淮

      袁太伯、袁文衡,會(huì)稽吳君高、周長生之輩,位雖不至公卿,誠能知之囊橐,文雅之英雄也。

      觀伯奇之《元思》、太伯之《易童句》(案童疑作章),文術(shù)之《箴銘》,君高之《越紐錄》,長

      生之《洞歷》,劉子政、揚(yáng)子云不能過也。所謂吳君高殆即平字,所謂《越紐錄》殆即此書歟?

      楊慎《丹鉛錄》、胡侍《珍珠船》、田藝衡《留青日札》皆有是說。核其文義,一一吻合?!端?/p>

      唐志》皆云子貢作,非其實(shí)矣。其文縱橫曼衍,與《吳越春秋》相類,而博麗奧衍則過之。

      中如《計(jì)倪內(nèi)經(jīng)》軍氣之類,多雜術(shù)數(shù)家言。皆漢人專門之學(xué),非后來所能依托也。此本與

      《吳越春秋》皆大德丙午紹興路所刊。卷末一跋,諸本所無。惟申明復(fù)仇之義,不著姓名。

      詳其詞意,或南宋人所題耶?鄭明選《秕言》引《文選·七命》注引《越絕書》:大翼一艘十

      丈,中翼九丈六尺,小翼九丈。又稱王鏊《震澤長語》引《越絕書》,風(fēng)起震方云云。謂今本

      皆無此語,疑更有全書,惜未之見。案《崇文總目》稱《越絕書》舊有內(nèi)記八、外傳十七。

      今文題闕舛,裁二十篇。是此書在北宋之初已佚五篇。選注所引蓋佚篇之文,王鏊所稱亦他

      書所引佚篇之文。以為此本之外更有全書,則明選誤矣。別有《續(xù)越絕書》二卷,上卷曰《內(nèi)

      傳本事》、《吳內(nèi)傳》、《德序記》、《子游內(nèi)經(jīng)外傳》、《越絕后語》、《西施鄭旦外傳》;下卷曰《越

      外傳》、《雜事別傳》、《變?cè)缴蟿e傳》、《變?cè)较陆?jīng)》、《內(nèi)雅琴考序傳后記》。朱彝尊《經(jīng)義考》

      謂為錢偽撰,詭云得之石匣中。與彝尊友善,所言當(dāng)實(shí)。今未見傳本,其偽妄亦不待辨。以

      其續(xù)此書而作,又即托於撰此書之人,恐其幸而或傳,久且亂真。又恐其或不能傳,而好異

      者耳聞其說,且疑此書之真有續(xù)編,故附訂其偽於此,釋來者之惑焉。

      越絕卷第一

       越絕外傳本事第一

       問曰:“何謂越絕?”“越者,國之氏也?!薄昂我匝灾??”“按春秋序齊魯,皆以國為氏姓,

      是以明之。絕者,絕也。謂句踐時(shí)也。當(dāng)是之時(shí),齊將伐魯,孔子恥之,故子貢說齊以安魯。

      子貢一出,亂齊,破吳,興晉,疆越。其后賢者辯士,見夫子作春秋而略吳越,又見子貢與

      圣人相去不遠(yuǎn),唇之與齒,表之與里,蓋要其意,覽史記而述其事也。”

       問曰:“何不稱越經(jīng)書記,而言絕乎?”曰:“ 不也。絕者,絕也。句踐之時(shí),天子微弱,

      諸侯皆叛。于是句踐抑疆扶弱,絕惡反之于善,取舍以道,沛歸于宋,浮陵以付楚,臨沂、

      開陽,復(fù)之于魯。中國侵伐,因斯衰止。以其誠在于內(nèi),威發(fā)于外,越專其功,故曰越絕。

      故作此者,貴其內(nèi)能自約,外能絕人也。賢者所述,不可斷絕,故不為記明矣?!?/p>

       問曰:“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任用賢者,誅服疆楚,何不言齊絕乎?”曰:“桓公,

      中國。兵疆霸世之后,威凌諸侯,服疆楚,此正宜耳。夫越王句踐,東垂海濱,夷狄文身,

      躬而自苦,任用賢臣,轉(zhuǎn)死為生,以敗為成。越伐疆吳,尊事周室,行霸瑯邪,躬自省約,

      率道諸侯,貴其始微,終能以霸,故與越專其功而有之也?!?/p>

       問曰:“然越專其功而有之,何不第一,而卒本吳太伯為?”曰:“小越而大吳。”“小越

      大吳奈何? ”曰:“吳有子胥之教,霸世甚久。北陵齊、楚,諸侯莫敢叛者,乘,薛、許、

      邾、婁、莒旁轂趨走,越王句踐屬芻莝養(yǎng)馬,諸侯從之,若果中之李。反邦七年,焦思苦身,

      克己自責(zé),任用賢人。越伐疆吳,行霸諸侯,故不使越第一者,欲以貶大吳,顯弱越之功也。”

       問曰:“吳亡而越興,在天與?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賢矣。濕易雨,饑

      易助?!痹唬?“何以知獨(dú)在人乎?”“子貢與夫子坐,告夫子曰:‘ 太宰死?!蜃釉唬骸凰?/p>

      也?!缡钦咴佟W迂曉侔荻鴨枺骸我灾??’夫子曰:‘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吳。吳今未亡,

      宰何病乎?’后人來言不死。圣人不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種見蠡之

      時(shí),相與謀道:‘東南有霸兆,不如往仕?!嘁獤|游,入越而止。賢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p>

       問曰:“越絕誰所作?”“吳越賢者所作也。當(dāng)此之時(shí),見夫子刪書作春秋,定王制,賢

      者嗟嘆,決意覽史記,成就其事?!?/p>

       問曰:“作事欲以自著,今但言賢者,不言姓字何?”曰:“是人有大雅之才,直道一國

      之事,不見姓名,小之辭也?;蛞詾樽迂曀?,當(dāng)挾四方,不當(dāng)獨(dú)在吳越。其在吳越,亦有

      因矣。此時(shí)子貢為魯使,或至齊,或至吳。其后道事以吳越為喻,國人承述,故直在吳越也。

      當(dāng)是之時(shí),有圣人教授六藝,刪定五經(jīng),七十二子,養(yǎng)徒三千,講習(xí)學(xué)問魯之闕門。越絕,

      小藝之文,固不能布于四方,焉有誦述先圣賢者,所作未足自稱,載列姓名,直斥以身者也?

      一說蓋是子胥所作也。夫人情,泰而不作,窮則怨恨,怨恨則作,猶詩人失職怨恨,憂嗟作

      詩也。子胥懷忠,不忍君沈惑于讒,社稷之傾。絕命危邦,不顧長生,切切爭諫,終不見聽。

      憂至患致,怨恨作文。不侵不差,抽引本末。明己無過,終不遺力。誠能極智,不足以身當(dāng)

      之,嫌于求譽(yù),是以不著姓名,直斥以身者也。后人述而說之,仍稍成中外篇焉?!?/p>

       問曰:“或經(jīng)或傳,或內(nèi)或外,何謂?”曰:“ 經(jīng)者,論其事,傳者,道其意,外者,非

      一人所作,頗相覆載?;蚍瞧涫拢愐宰櫼?。說之者見夫子刪詩、書,就經(jīng)易,亦知小藝

      之復(fù)重。又各辯士所述,不可斷絕。小道不通,偏有所期。明說者不專,故刪定復(fù)重,以為

      中外篇?!?/p>

       越絕荊平王內(nèi)傳第二

       昔者,荊平王有臣伍子奢。奢得罪于王,且殺之,其二子出走,伍子尚奔吳,伍子胥奔

      鄭。王召奢而問之,曰:“若召子,孰來也?”子奢對(duì)曰:“王問臣,對(duì)而畏死,不對(duì)不知子

      之心者。尚為人也,仁且智,來之必入,胥為人也,勇且智,來必不入。胥且奔吳邦,君王

      必早閉而晏開,胥將使邊境有大憂。”

       于是王即使使者召子尚于吳,曰:“子父有罪,子入,則免之,不入,則殺之?!弊玉懵?/p>

      之,使人告子尚于吳:“吾聞荊平王召子,子必毋入。胥聞之,入者窮,出者報(bào)仇。入者皆死,

      是不智也。死而不報(bào)父之仇,是非勇也?!弊由袑?duì)曰:“入則免父之死,不入則不仁。愛身之

      死,絕父之望,賢士不為也。意不同,謀不合,子其居,尚請(qǐng)入。”

       荊平王復(fù)使使者召子胥于鄭,曰:“子入,則免父死,不入,則殺之?!弊玉憬殡徐肮?/p>

      出見使者,謝曰:“介胄之士,固不拜矣。請(qǐng)有道于使者:王以奢為無罪,赦而蓄之,其子又

      何適乎?”使者還報(bào)荊平王,王知子胥不入也,殺子奢而并殺子尚。

       子胥聞之,即從橫嶺上大山,北望齊晉,謂其舍人曰:“去,此邦堂堂,被山帶河,其民

      重移。”于是乃南奔吳。至江上,見漁者,曰:“來,渡我?!睗O者知其非常人也,欲往渡之,

      恐人知之,歌而往過之,曰:“日昭昭,侵以施,與子期甫蘆之碕?!弊玉慵磸臐O者之蘆碕。

      日入,漁者復(fù)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為不出?”船到即載,入船而伏。半江,

      而仰謂漁者曰:“子之姓為誰?還,得報(bào)子之厚德?!睗O者曰:“縱荊邦之賊者,我也,報(bào)荊邦

      之仇者,子也。兩而不仁,何相問姓名為?”子胥即解其劍,以與漁者,曰:“吾先人之劍,

      直百金,請(qǐng)以與子也?!睗O者曰: “吾聞荊平王有令曰:‘得伍子胥者,購之千金。’今吾不

      欲得荊平王之千金,何以百金之劍為?”漁者渡于于斧之津,乃發(fā)其簞飯,清其壺漿而食,

      曰:“亟食而去,毋令追者及子也。”子胥曰:“諾。”子胥食已而去,顧謂漁者曰:“掩爾壺漿,

      無令之露。”漁者曰: “諾?!弊玉阈?,即覆船,挾匕首自刎而死江水之中,明無泄也。

       子胥遂行。至溧陽界中,見一女子擊絮于瀨水之中,子胥曰:“豈可得讬食乎?”女子曰:

      “諾。”即發(fā)簞飯,清其壺漿而食之。子胥食已而去,謂女子曰:“掩爾壺漿,毋令之露?!迸?/p>

      子曰:“諾?!弊玉阈形宀剑€顧女子,自縱于瀨水之中而死。

       子胥遂行。至吳。徒跣被發(fā),乞于吳市。三日,市正疑之,而道于闔廬曰:“市中有非常

      人,徒跣被發(fā),乞于吳市三日矣?!标H廬曰:“吾聞荊平王殺其臣伍子奢而非其罪,其子子胥

      勇且智,彼必經(jīng)諸侯之邦可以報(bào)其父仇者?!蓖跽呤拐僮玉恪H?,吳王下階迎而唁,數(shù)之曰:

      “吾知子非恒人也,何素窮如此?”子胥跪而垂泣曰:“胥父無罪而平王殺之,而并其子尚。

      子胥遯逃出走,唯大王可以歸骸骨者,惟大王哀之?!眳峭踉唬骸爸Z?!鄙系钆c語,三日三夜,

      語無復(fù)者。王乃號(hào)令邦中:“無貴賤長少,有不聽子胥之教者,猶不聽寡人也,罪至死,不赦。”

       子胥居吳三年,大得吳眾。闔廬將為之報(bào)仇,子胥曰:“不可。臣聞諸侯不為匹夫興師?!?/p>

      于是止。其后荊將伐蔡,子胥言之闔廬,即使子胥救蔡而伐荊。十五戰(zhàn),十五勝。荊平王已

      死,子胥將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數(shù)之曰:“昔者吾先人無罪而子殺之,今此報(bào)子也?!?/p>

       后,子昭王、臣司馬子期、令尹子西歸,相與計(jì)謀:“子胥不死,又不入荊,邦猶未得安,

      為之奈何?莫若求之而與之同邦乎?”昭王乃使使者報(bào)子胥于吳,曰:“昔者吾先人殺子之父,

      而非其罪也。寡人尚少,未有所識(shí)也。今子大夫報(bào)寡人也特甚,然寡人亦不敢怨子。今子大

      夫何不來歸子故墳?zāi)骨疒椋课野铍m小,與子同有之,民雖少,與子同使之?!弊玉阍唬骸耙?/p>

      此為名,名即章,以此為利,利即重矣。前為父報(bào)仇,后求其利,賢者不為也。父已死,子

      食其祿,非父之義也。 ”使者遂還,乃報(bào)荊昭王曰:“子胥不入荊邦,明矣。 ”

      越絕卷第二

       越絕外傳記吳地傳第三

       昔者,吳之先君太伯,周之世,武王封太伯于吳,到夫差,計(jì)二十六世,且千歲。闔廬

      之時(shí),大霸,筑吳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后二世而至夫差,立二十三年,越王句

      踐滅之。

       闔廬宮,在高平里。

       射臺(tái)二,一在華池昌里,一在安陽里。

       南城宮,在長樂里,東到春申君府。

       秋冬治城中,春夏治姑胥之臺(tái)。旦食于紐山,晝游于胥母,射于鷗陂,馳于游臺(tái),興樂

      石城,走犬長洲。

       吳王大霸,楚昭王、孔子時(shí)也。

       吳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陸門八,其二有樓。水門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

      五尺,西面七里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東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

      闔廬所造也。吳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

       吳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廣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門三,皆有樓,其二增水門二,其

      一有樓,一增柴路。

       東宮周一里二百七十步。路西宮在長秋,周一里二十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宮者照

      燕失火,燒之。

       伍子胥城,周九里二百七十步。

       小城東西從武里,面從小城北。

       邑中徑從閶門到婁門,九里七十二步,陸道廣二十三步,平門到蛇門,十里七十五步,

      陸道廣三十三步。水道廣二十八步。

       吳古故陸道,出胥門,奏出土山,度灌邑,奏高頸,過猶山,奏太湖,隨北顧以西,度

      陽下溪,過歷山陽、龍尾西大決,通安湖。

       吳古故水道,出平門,上郭池,入瀆,出巢湖,上歷地,過梅亭,入楊湖,出漁浦,入

      大江,奏廣陵。

       吳古故從由拳辟塞,度會(huì)夷,奏山陰。辟塞者,吳備候塞也。

       居?xùn)|城者,闔廬所游城也,去縣二十里。

       柴辟亭到語兒就李,吳侵以為戰(zhàn)地。

       百尺瀆,奏江,吳以達(dá)糧。

       千里廬虛者,闔廬以鑄干將劍。歐冶僮女三百人。去縣二里,南達(dá)江。

       閶門外高頸山東桓石人,古者名“石公”,去縣二十里。

       閶門外郭中冢者,闔廬冰室也。

       闔廬冢,在閶門外,名虎丘。下池廣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銅槨三重。澒池六尺。玉鳧

      之流,扁諸之劍三千,方圓之口三千。時(shí)耗、魚腸之劍在焉。十萬人筑治之。取土臨湖口。

      葬三日而白虎居上,故號(hào)為虎丘。

       虎丘北莫格冢,古賢者避世冢,去縣二十里。

       被奏冢,鄧大冢是也,去縣四十里。

       闔廬子女冢,在閶門外道北。下方池廣四十八步,水深二丈五尺。池廣六十步,水深丈

      五寸。隧出廟路以南,通姑胥門。并周六里。舞鶴吳市,殺生以送死。

       余杭城者,襄王時(shí)神女所葬也。神多靈。

       巫門外麋湖西城,越宋王城也。時(shí)與搖城王周宋君戰(zhàn)于語招,殺周宋君。毋頭騎歸,至

      武里死亡,葬武里南城。午日死也。

       巫門外冢者,闔廬冰室也。

      巫門外大冢,吳王客齊孫武冢也,去縣十里。善為兵法。

       蛇門外塘波洋中世子塘者,故曰王世子造以為田。塘去縣二十五里。

       洋中塘,去縣二十六里。

       蛇門外大丘,吳王不審名冢也,去縣十五里。

       筑塘北山者,吳王不審名冢也,去縣二十里。

       巫門外欐溪櫝中連鄉(xiāng)大丘者,吳故神巫所葬也,去縣十五里。

       婁門外馬亭溪上復(fù)城者,故越王余復(fù)君所治也,去縣八十里。是時(shí)烈王歸于越,所載襄

      王之后,不可繼述。其事書之馬亭溪。

       婁門外鴻城者,故越王城也,去縣百五十里。

       婁門外雞陂墟,故吳王所畜雞處,使李保養(yǎng)之,去縣二十里。

       胥門外有九曲路,闔廬造以游姑胥之臺(tái),以望太湖中,窺百姓。去縣三十里。

       齊門,闔廬伐齊,大克,取齊王女為質(zhì)子,為造齊門,置于水海虛。其臺(tái)在車道左、水

      海右。去縣七十里。齊女思其國死,葬虞西山。

       吳北野禺櫟東所舍大□者,吳王田也,去縣八十里。

       吳西野鹿陂者,吳王田也。今分為耦瀆,胥卑虛,去縣二十里。

       吳北野胥主□者,吳王女胥主田也,去縣八十里。

       麋湖城者,闔廬所置麋也,去縣五十里。

       欐溪城者,闔廬所置船宮也。闔廬所造。

       婁門外力士者,闔廬所造,以備外越。

       巫欐城者,闔廬所置諸侯遠(yuǎn)客離城也,去縣十五里。

       由鐘窮隆山者,古赤松子所取赤石脂也,去縣二十里。子胥死,民思祭之。

       莋碓山,故為鶴阜山,禹游天下,引湖中柯山置之鶴阜,更名莋碓。

       放山者,在莋碓山南。以取長之莋碓山下,故有鄉(xiāng)名莋邑。吳王惡其名,內(nèi)郭中,名通

      陵鄉(xiāng)。

       莋碓山南有大石,古者名為“墜星”,去縣二十里。

       撫侯山者,故闔廬治以諸侯冢次,去縣二十里。

       吳東徐亭東西南北通溪者,越荊王所置,與麋湖相通也。

       馬安溪上干城者,越干王之城也,去縣七十里。

       巫門外冤山大冢,故越王王史冢也,去縣二十里。

       搖城者,吳王子居焉,后越搖王居之。稻田三百頃,在邑東南,肥饒,水絕。去縣五十

      里。

       胥女大冢,吳王不審名冢也,去縣四十五里。

       蒲姑大冢,吳王不審名冢也,去縣三十里。

       石城者,吳王闔廬所置美人離城也,去縣七十里。

       通江南陵,搖越所鑿,以伐上舍君。去縣五十里。

       婁東十里坑者,古名長人坑,從海上來。去縣十里。

       海鹽縣,始為武原鄉(xiāng)。

       婁北武城,闔廬所以候外越也,去縣三十里。今為鄉(xiāng)也。

       宿甲者,吳宿兵候外越也,去縣百里,其東大冢,搖王冢也。

       烏程、余杭、黝、歙、無湖、石城縣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帝刻石徙之。

       烏傷縣常山,古人所采藥也,高且神。

       齊鄉(xiāng),周十里二百一十步,其城六里三十步,墻高丈二尺,百七十步,竹格門三,其二

      有屋。

       虞山者,巫咸所出也。虞故神出奇怪。去縣百五里。

       母陵道,陽朔三年太守周君造陵道語昭。郭周十里百一十步,墻高丈二尺。陵門四,皆

      有屋。水門二。

       無錫城,周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門一樓四。其郭周十一里百二十八步,墻一丈七

      尺,門皆有屋。

       無錫歷山,春申君時(shí)盛祠以牛,立無錫塘。去吳百二十里。

       無錫湖者,春申君治以為陂,鑿語昭瀆以東到大田。田名胥卑。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

      以寫西野。去縣三十五里。

       無錫西龍尾陵道者,春申君初封吳所造也。屬于無錫縣。以奏吳北野胥主□。

       曲阿,故為云陽縣。

       毗陵,故為延陵,吳季子所居。

       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東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縣十八里。吳所葬。

       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縣七十里。上湖通上洲。季子冢古名延陵墟。

       蒸山南面夏駕大冢者,越王不審名冢,去縣三十五里。

       秦余杭山者,越王棲吳夫差山也,去縣五十里。山有湖水,近太湖。

       夫差冢,在猶亭西卑猶位。越王候干戈人一累土以葬之。近太湖七里。

       三臺(tái)者,太宰嚭、逢同妻子死所在也,去縣十七里。

       太湖,周三萬六千頃。其千頃,烏程也。去縣五十里。

       無錫湖,周萬五千頃。其一千三頃,毗陵上湖也。去縣五十里。一名射貴湖。

       尸湖,周二千二百頃,去縣百七十里。

       小湖,周千三百二十頃,去縣百里。

       耆湖,周六萬五千頃,去縣百二十里。

       乘湖,周五百頃,去縣五里。

       猶湖,周三百二十頃,去縣十七里。

       語昭湖,周二百八十頃,去縣五十里。

       作湖,周百八十頃,聚魚多物,去縣五十五里。

       昆湖,周七十六頃一畝,去縣一百七十五里。一名隱湖。

       湖王湖,當(dāng)問之。

       丹湖,當(dāng)問之。

       吳古故祠江漢于棠浦東,江南為方墻,以利朝夕水。古太伯君吳,到闔廬時(shí)絕。

       胥女南小蜀山,春申君客衛(wèi)公子冢也,去縣三十五里。

       白石山,故為胥女山,春申君初封吳,過,更名為白石。去縣四十里。

       今太守舍者,春申君所造,后殿屋以為桃夏宮。

       今宮者,春申君子假君宮也。前殿屋蓋地東西十七丈五尺,南北十五丈七尺。堂高四丈,

      十霤高丈八尺。殿屋蓋地東西十五丈,南北十丈二尺七寸。戶霤高丈二尺。庫東鄉(xiāng)屋南北四

      十丈八尺,上下戶各二。南鄉(xiāng)屋東西六十四丈四尺,上戶四,下戶三。西鄉(xiāng)屋南北四十二丈

      九尺,上戶三,下戶二。凡百四十九丈一尺。檐高五丈二尺。霤高二丈九尺。周一里二百四

      十一步。春申君所造。

       吳兩倉,春申君所造。西倉名曰均輸,東倉周一里八步。后燒。更始五年,太守李君治

      東倉為屬縣屋,不成。

       吳市者,春申君所造,闕兩城以為市。在湖里。

       吳諸里大闬,春申君所造。

       吳獄庭,周三里,春申君時(shí)造。

       土山者,春申君時(shí)治以為貴人冢次,去縣十六里。

       楚門,春申君所造。楚人從之,故為楚門。

       路丘大冢,春申君客冢。不立,以道終之。去縣十里。

       春申君,楚考烈王相也。烈王死,幽王立,封春申君于吳。三年,幽王征春申為楚令尹,

      春申君自使其子為假君治吳。十一年,幽王征假君與春申君,并殺之。二君治吳凡十四年。

      后十六年,秦始皇并楚,百越叛去,更名大越為山陰也。春申君姓黃,名歇。

       巫門外罘罳者,春申君去吳,假君所思處也。去縣二十三里。

       壽春東鳧陵亢者,古諸侯王所葬也。楚威王與越王無疆并。威王后烈王,子幽王,后懷

      王也。懷王子頃襄王也,秦始皇滅之。秦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馬塘,

      湛以為陂,治陵水道到錢唐,越地,通浙江。秦始皇發(fā)會(huì)稽適戍卒,治通陵高以南陵道,縣

      相屬。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壞諸侯郡縣城。

       太守府大殿者,秦始皇刻石所起也。到更始元年,太守許時(shí)燒。六年十二月乙卯鑿官池,

      東西十五丈七尺,南北三十丈。

       漢高帝封有功,劉賈為荊王,并有吳。賈筑吳市西城,名曰定錯(cuò)城,屬小城,北到平門,

      丁將軍筑治之。十一年,淮南王反,殺劉賈。后十年,高皇帝更封兄子濞為吳王,治廣陵,

      并有吳。立二十一年,東渡之吳,十日還去。立四十二年,反。西到陳留縣,還奔丹陽,從

      東歐。越王弟夷烏將軍殺濞。東歐王為彭澤王,夷烏將軍今為平都王。濞父字為仲。

       匠門外信士里東廣平地者,吳王濞時(shí)宗廟也。太公、高祖在西,孝文在東。去縣五里。

      永光四年,孝元帝時(shí),貢大夫請(qǐng)罷之。

       桑里東今舍西者,故吳所畜牛、羊、豕、雞也,名為牛宮。今以為園。

       漢文帝前九年,會(huì)稽并故鄣郡。太守治故鄣,都尉治山陰。前十六年,太守治吳郡,都

      尉治錢唐。

       漢孝景帝五年五月,會(huì)稽屬漢。屬漢者,始并事也。漢孝武帝元封元年,陽都侯歸義,

      置由鐘。由鐘初立,去縣五十里。

       漢孝武元封二年,故鄣以為丹陽郡。

       天漢五年四月,錢唐浙江岑石不見,到七年,岑石復(fù)見。

       越王句踐徙瑯邪,凡二百四十年,楚考烈王并越于瑯邪。后四十余年,秦并楚。復(fù)四十

      年,漢并秦。到今二百四十二年。句踐徙瑯邪到建武二十八年,凡五百六十七年。

      越絕卷第三

       越絕吳內(nèi)傳第四

       吳何以稱人乎?夷狄之也。憂中邦奈何乎?伍子胥父誅于楚,子胥挾弓,身干闔廬。闔

      廬曰:“士之甚,勇之甚。”將為之報(bào)仇。子胥曰:“不可,諸侯不為匹夫報(bào)仇。臣聞事君猶事

      父也,虧君之行,報(bào)父之仇,不可?!庇谑侵?。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與。即拘昭公南郢,三年然后歸之。昭公去,

      至河,用事曰:“天下誰能伐楚乎?寡人愿為前列!”楚聞之,使囊瓦興師伐蔡。昭公聞子胥

      在吳,請(qǐng)救蔡。子胥于是報(bào)闔廬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與,拘蔡公三年,

      然后歸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誰能伐楚者乎?寡人愿為前列?!勚?,使囊瓦興師伐蔡。

      蔡非有罪,楚為無道。君若有憂中國之事意者,時(shí)可矣。 ”闔廬于是使子胥興師,救蔡而伐

      楚。楚王已死,子胥將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墳,曰:“昔者吾先君無罪,而子殺之,今此

      以報(bào)子也!”君舍君室,大夫舍大夫室,蓋有妻楚王母者。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處也。吳師何以稱人?吳者,夷狄也,而救中邦,

      稱人,賤之也。

       越王句踐欲伐吳王闔廬,范蠡諫曰:“不可。臣聞之,天貴持盈,持盈者,言不失陰陽、

      日月、星辰之綱紀(jì)。地貴定傾,定傾者,言地之長生,丘陵平均,無不得宜。故曰地貴定傾。

      人貴節(jié)事,節(jié)事者,言王者已下,公卿大夫,當(dāng)調(diào)陰陽,和順天下。事來應(yīng)之,物來知之,

      天下莫不盡其忠信,從其政教,謂之節(jié)事。節(jié)事者,至事之要也。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

      者,言天生萬物,以養(yǎng)天下。蠉飛蠕動(dòng),各得其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失其常。故曰

      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者也。地道施而不德,勞而不矜其功者也,言地生長五谷,持養(yǎng)萬

      物,功盈德博,是所施而不德,勞而不矜其功者矣。言天地之施,大而不有功者也。人道不

      逆四時(shí)者,言王者以下,至于庶人,皆當(dāng)和陰陽四時(shí)之變,順之者有福,逆之者有殃。故曰

      人道不逆四時(shí)之謂也。因惛視動(dòng)者,言存亡吉兇之應(yīng),善惡之?dāng)?,必有漸也。天道未作,不

      先為客者?!?/p>

       范蠡值吳伍子胥教化,天下從之,未有死亡之失,故以天道未作,不先為客。言客者,

      去其國,入人國。地兆未發(fā),不先動(dòng)眾,言王者以下,至于庶人,非暮春中夏之時(shí),不可以

      種五谷、興土利,國家不見死亡之失,不可伐也。故地兆未發(fā),不先動(dòng)眾,此之謂也。

       吳人敗于就李,吳之戰(zhàn)地。敗者,言越之伐吳,未戰(zhàn),吳闔廬卒,敗而去也。卒者,闔

      廬死也。天子稱崩,諸侯稱薨,大夫稱卒,士稱不祿。闔廬,諸侯也,不稱薨而稱卒者,何

      也?當(dāng)此之時(shí),上無明天子,下無賢方伯,諸侯力政,疆者為君。南夷與北狄交爭,中國不

      絕如線矣。臣弒君,子弒父,天下莫能禁止。于是孔子作春秋,方據(jù)魯以王。故諸侯死皆稱

      卒,不稱薨,避魯之謚也。

       晉公子重耳之時(shí),天子微弱,諸侯力政,疆者為君。文公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三

      月得反國政,敬賢明法,率諸侯朝天子,于是諸侯皆從,天子乃尊。此所謂晉公子重耳反國

      定天下。

       齊公子小白,亦反齊國而匡天下者。齊大夫無知,弒其君諸兒。其子二人出奔。公子糾

      奔魯。魯者,公子糾母之邦。小白奔莒,莒者,小白母之邦也。齊大臣鮑叔牙為報(bào)仇,殺無

      知,故興師之魯,聘公子糾以為君。魯莊公不與。莊公,魯君也,曰:“使齊以國事魯,我與

      汝君。不以國事魯,我不與汝君。”于是鮑叔牙還師之莒,取小白,立為齊君。小白反國,用

      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故為桓公。此之謂也。

       堯有不慈之名。堯太子丹朱倨驕,懷禽獸之心,堯知不可用,退丹朱而以天下傳舜。此

      之謂堯有不慈之名。

       舜有不孝之行。舜親父假母,母常殺舜。舜去,耕歷山。三年大熟,身自外養(yǎng),父母皆

      饑。舜父頑,母嚚,兄狂,弟敖。舜求為變心易志。舜為瞽瞍子也,瞽瞍欲殺舜,未嘗可得。

      呼而使之,未嘗不在側(cè)。此舜有不孝之行。舜用其仇而王天下者,言舜父瞽瞍,用其后妻,

      常欲殺舜,舜不為失孝行,天下稱之。堯聞其賢,遂以天下傳之。此為王天下。仇者,舜后

      母也。

       桓公召其賊而霸諸侯者,管仲臣于桓公兄公子糾,糾與桓爭國,管仲張弓射桓公,中其

      帶鉤,桓公受之,赦其大罪,立為齊相。天下莫不向服慕義。是謂召其賊霸諸侯也。

       夏啟獻(xiàn)犧于益。啟者,禹之子。益與禹臣于舜,舜傳之禹,薦益而封之百里。禹崩,啟

      立,曉知王事,達(dá)于君臣之義。益死之后,啟歲善犧牲以祠之。經(jīng)曰: “夏啟善犧于益?!?/p>

      此之謂也。

       湯獻(xiàn)牛荊之伯。之伯者,荊州之君也。湯行仁義,敬鬼神,天下皆一心歸之。當(dāng)是時(shí),

      荊伯未從也,湯于是乃飾犧牛以事。荊伯乃媿然曰:“失事圣人禮?!?乃委其誠心。此謂湯獻(xiàn)

      牛荊之伯也。

       越王句踐反國六年,皆得士民之眾,而欲伐吳。于是乃使之維甲。維甲者,治甲系斷。

      修內(nèi)矛赤雞稽繇者也,越人謂“人鎩”也。方舟航買儀塵者,越人往如江也。治須慮者,越

      人謂船為“須慮”。亟怒紛紛者,怒貌也,怒至。士擊高文者,躍勇士也。習(xí)之于夷。夷,海

      也。宿之于萊。萊,野也。致之于單。單者,堵也。

       舜之時(shí),鯀不從令。堯遭帝嚳之后亂,洪水滔天,堯使鯀治之,九年弗能治。堯七十年

      而得舜,舜明知人情,審于地形,知鯀不能治,數(shù)諫不去,堯殛之羽山。此之謂舜之時(shí),鯀

      不從令也。

       殷湯遭夏桀無道,殘賊天下,于是湯用伊尹,行至圣之心。見桀無道虐行,故伐夏放桀,

      而王道興躍。革亂補(bǔ)弊,移風(fēng)易俗,改制作新,海內(nèi)畢貢,天下承風(fēng)。湯以文圣,此之謂也。

       文王以務(wù)爭者,紂為天下,殘賊奢佚,不顧邦政。文王百里,見紂無道,誅殺無刑,賞

      賜不當(dāng),文王以圣事紂,天下皆盡誠知其賢圣,從之。此謂文王以務(wù)爭也。紂以惡刑爭,文

      王行至圣,以仁義爭,此之謂也。

       武王以禮信。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諸侯,皆一旦會(huì)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辭,不呼自來,

      盡知武王忠信,欲從武王,與之伐紂。當(dāng)是時(shí),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賢之,未敢伐

      也,還諸侯。歸二年,紂賊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妊婦,殘朝涉。武王見賢臣已亡,

      乃朝天下,興師伐紂,殺之。武王未下車,封比干之墓,發(fā)太倉之粟,以贍天下,封微子于

      宋。此武王以禮信也。

       周公以盛德。武王封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當(dāng)是之時(shí),賞賜不加于

      無功,刑罰不加于無罪。天下家給人足,禾麥茂美。使人以時(shí),說之以禮。上順天地,澤及

      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讒之成王。周公乃辭位,出,巡狩于邊一年。天暴風(fēng)雨,

      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樹木盡偃。成王大恐,乃發(fā)金縢之柜,察周公之冊(cè),知周公有盛德。

      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國,天應(yīng)之福。五谷皆生,樹木皆起,天下皆實(shí)。此周公

      之盛德也。

      越絕卷第四

       越絕計(jì)倪內(nèi)經(jīng)第五

       昔者,越王句踐既得反國,欲陰謀吳。乃召計(jì)倪而問焉,曰:“吾欲伐吳,恐弗能取。山

      林幽冥,不知利害所在。西則迫江,東則薄海,水屬蒼天,下不知所止。交錯(cuò)相過,波濤浚

      流,沈而復(fù)起,因復(fù)相還。浩浩之水,朝夕既有時(shí),動(dòng)作若驚駭,聲音若雷霆。波濤援而起,

      船失不能救,未知命之所維。念樓船之苦,涕泣不可止。非不欲為也,時(shí)返不知所在,謀不

      成而息,恐為天下咎。以敵攻敵,未知誰負(fù)。大邦既已備,小邑既已保,五谷既已收。野無

      積庾,廩糧則不屬,無所安取?恐津梁之不通,勞軍紆吾糧道。吾聞先生明于時(shí)交,察于道

      理,恐動(dòng)而無功,故問其道?!庇?jì)倪對(duì)曰:“是固不可。興師者必先蓄積食、錢、布、帛。不

      先蓄積,士卒數(shù)饑。饑則易傷,重遲不可戰(zhàn)。戰(zhàn)則耳目不聰明,耳不能聽,視不能見,什部

      之不能使,退之不能解,進(jìn)之不能行。饑饉不可以動(dòng),神氣去而萬里。伏弩而乳,郅頭而皇

      皇。疆弩不彀,發(fā)不能當(dāng)。旁軍見弱,走之如犬逐羊。靡從部分,伏地而死,前頓后僵。與

      人同時(shí)而戰(zhàn),獨(dú)受天之殃。未必天之罪也,亦在其將。王興師以年數(shù),恐一旦而亡。失邦無

      明,筋骨為野。”越王曰:“善。請(qǐng)問其方。吾聞先生明于治歲,萬物盡長。欲聞其治術(shù),可

      以為教常。子明以告我,寡人弗敢忘。”

       計(jì)倪對(duì)曰:“人之生無幾,必先憂積蓄,以備妖祥。凡人生或老或弱,或疆或怯,不早備

      生,不能相葬。王其審之。必先省賦斂,勸農(nóng)桑。饑饉在問,或水或塘。因熟積以備四方。

      師出無時(shí),未知所當(dāng)。應(yīng)變而動(dòng),隨物常羊。卒然有師,彼日以弱,我日以疆。得世之和,

      擅世之陽,王無忽忘。慎無如會(huì)稽之饑,不可再更。王其審之。嘗言息貨,王不聽,臣故退

      而不言,處于吳、楚、越之間,以魚三邦之利,乃知天下之易反也。臣聞君自耕,夫人自織,

      此竭于庸力,而不斷時(shí)與智也。時(shí)斷則循,智斷則備。知此二者,形于體萬物之情,短長逆

      順,可觀而已。臣聞炎帝有天下,以傳黃帝。黃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

      尤佐之,使主金。玄冥治北方,白辨佐之,使主水。太皞治東方,袁何佐之,使主木。祝融

      治南方,仆程佐之,使主火。后土治中央,后稷佐之,使主土。并有五方,以為綱紀(jì)。是以

      易地而輔,萬物之常。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于何有哉?”

       越王曰:“請(qǐng)問其要?!庇?jì)倪對(duì)曰:“太陰三歲處金則穣,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

      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shí)積,糴有時(shí)領(lǐng),則決萬物不過三歲而發(fā)矣。以智論之,以決斷之,

      以道佐之。斷長續(xù)短,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水則資車,旱則資舟,物之理也。

      天下六歲一穣,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饑,是以民相離也。故圣人早知天地之反,為之預(yù)備。

      故湯之時(shí),比七年旱而民不饑,禹之時(shí),比九年水而民不流。其主能通習(xí)源流,以任賢使能,

      則轉(zhuǎn)轂乎千里外,貨可來也。不習(xí),則百里之內(nèi),不可致也。人主所求,其價(jià)十倍,其所擇

      者,則無價(jià)矣。夫人主利源流,非必身為之也。視民所不足,及其有余,為之命以利之,而

      來諸侯。守法度,任賢使能,償其成事,傳其驗(yàn)而已。如此,則邦富兵強(qiáng)而不衰矣。群臣無

      空恭之禮、淫佚之行,務(wù)有于道術(shù)。不習(xí)源流,又不任賢使能,諫者則誅,則邦貧兵弱。刑

      繁,則群臣多空恭之禮、淫佚之行矣。夫諛者反有德,忠者反有刑,去刑就德,人之情也,

      邦貧兵弱致亂,雖有圣臣,亦不諫也,務(wù)在諛主而已矣。今夫萬民有明父母,亦如邦有明主。

      父母利源流,明其法術(shù),以任賢子,徼成其事而已,則家富而不衰矣。不能利源流,又不任

      賢子,賢子有諫者憎之,如此者,不習(xí)于道術(shù)也。愈信其意而行其言,后雖有敗,不自過也。

      夫父子之為親也,非得不諫。諫而不聽,家貧致亂,雖有圣子,亦不治也,務(wù)在于諛之而已。

      父子不和,兄弟不調(diào),雖欲富也,必貧而日衰。”

       越王曰:“善。子何年少,于物之長也?”計(jì)倪對(duì)曰:“人固不同?;鄯N生圣,癡種生狂。

      桂實(shí)生桂,桐實(shí)生桐。先生者未必能知,后生者未必不能明。是故圣主置臣不以少長,有道

      者進(jìn),無道者退。愚者日以退,圣者日以長,人主無私,賞者有功?!?/p>

       越王曰:“善。論事若是,其審也。物有妖祥乎?”計(jì)倪對(duì)曰:“有。陰陽萬物,各有紀(jì)

      綱。日月、星辰、刑德,變?yōu)榧獌?,金木水火土更勝,月朔更建,莫主其常。順之有德,?/p>

      之有殃。是故圣人能明其刑而處其鄉(xiāng),從其德而避其衡。凡舉百事,必順天地四時(shí),參以陰

      陽。用之不審,舉事有殃。人生不如臥之頃也,欲變天地之常,數(shù)發(fā)無道,故貧而命不長。

      是圣人并苞而陰行之,以感愚夫。眾人容容,盡欲富貴,莫知其鄉(xiāng)。 ”越王曰:“善,請(qǐng)問

      其方。”計(jì)倪對(duì)曰:“從寅至未,陽也。太陰在陽,歲德在陰,歲美在是。圣人動(dòng)而應(yīng)之,制

      其收發(fā)。常以太陰在陰而發(fā),陰且盡之歲,亟賣六畜貨財(cái),以益收五谷,以應(yīng)陽之至也。陽

      且盡之歲,亟發(fā)糴,以收田宅、牛馬、積斂貨財(cái),聚棺木,以應(yīng)陰之至也。此皆十倍者也。

      其次五倍。天有時(shí)而散,是故圣人反其刑,順其衡,收聚而不散?!?/p>

       越王曰:“善。今歲比熟,尚有貧乞者,何也? ”計(jì)倪對(duì)曰:“是故不等,猶同母之人,

      異父之子,動(dòng)作不同術(shù),貧富故不等。如此者,積負(fù)于人,不能救其前后。志意侵下,作務(wù)

      日給,非有道術(shù),又無上賜,貧乏故長久。” 越王曰:“善。大夫佚同、若成,嘗與孤議于會(huì)

      稽石室,孤非其言也。今大夫言獨(dú)與孤比,請(qǐng)遂受教焉。”計(jì)倪曰:“糴石二十則傷農(nóng),九十

      則病末。農(nóng)傷則草木不辟,末病則貨不出。故糴高不過八十,下不過三十,農(nóng)末俱利矣。故

      古之治邦者本之,貨物官市開而至。”越王曰:“善。”計(jì)倪乃傳其教而圖之,曰:“審金木水

      火,別陰陽之明,用此不患無功。”越王曰:“善。從今以來,傳之后世以為教?!?/p>

       乃著其法,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吳也。甲貨之戶曰粢,為上物,賈七十。乙貨之戶曰黍,

      為中物,石六十。丙貨之戶曰赤豆,為下物,石五十。丁貨之戶曰稻粟,令為上種,石四十。

      成貨之戶曰麥,為中物,石三十。己貨之戶曰大豆,為下物,石二十。庚貨之戶曰穬,比疏

      食,故無賈。辛貨之戶曰□,比疏食,無賈。壬癸無貨。

      越絕卷第五

       越絕請(qǐng)糴內(nèi)傳第六

       昔者,越王句踐與吳王夫差戰(zhàn),大敗,保棲于會(huì)稽山上,乃使大夫種求行成于吳。吳許

      之。越王去會(huì)稽,入官于吳。三年,吳王歸之。大夫種始謀曰:“昔者吳夫差不顧義而媿吾王。

      種觀夫吳甚富而財(cái)有余,其刑繁法逆,民習(xí)于戰(zhàn)守,莫不知也。其大臣好相傷,莫能信也。

      其德衰而民好負(fù)善。且夫吳王又喜安佚而不聽諫,細(xì)誣而寡智,信讒諛而遠(yuǎn)士,數(shù)傷人而亟

      亡之,少明而不信人,希須臾之名而不顧后患。君王盍少求卜焉?” 越王曰:“善。卜之道

      何若?”大夫種對(duì)曰:“君王卑身重禮,以素忠為信,以請(qǐng)糴于吳,天若棄之,吳必許諾?!?/p>

       于是乃卑身重禮,以素忠為信,以請(qǐng)于吳。將與,申胥進(jìn)諫曰:“不可。夫王與越也,接

      地鄰境,道徑通達(dá),仇讎敵戰(zhàn)之邦,三江環(huán)之,其民無所移,非吳有越,越必有吳。且夫君

      王兼利而弗取,輸之粟與財(cái),財(cái)去而兇來,兇來而民怨其上,是養(yǎng)寇而貧邦家也。與之不為

      德,不若止。且越王有智臣曰范蠡,勇而善謀,將修士卒,飾戰(zhàn)具,以伺吾間也。胥聞之,

      夫越王之謀,非有忠素。請(qǐng)糴也,將以此試我,以此卜要君王,以求益親,安君王之志。我

      君王不知省也而救之,是越之福也?!眳峭踉唬骸拔冶胺?,有其社稷。句踐既服為臣,為我

      駕舍,卻行馬前,諸侯莫不聞知。今以越之饑,吾與之食,我知句踐必不敢?!鄙犟阍唬骸霸?/p>

      無罪,吾君王急之,不遂絕其命,又聽其言,此天之所反也。忠諫者逆,而諛諫者反親。今

      狐雉之戲也,狐體卑而雉懼之。夫獸蟲尚以詐相就,而況于人乎?”吳王曰:“越王句踐有急,

      而寡人與之,其德章而未靡,句踐其敢與諸侯反我乎?”申胥曰:“臣聞圣人有急,則不羞為

      人臣仆,而志氣見人。今越王為吾浦伏約辭,服為臣下,其執(zhí)禮過,吾君不知省也而已,故

      勝威之。臣聞狼子野心,仇讎之人,不可親也。夫鼠忘壁,壁不忘鼠,今越人不忘吳矣!胥

      聞之,拂勝,則社稷固,諛勝,則社稷危。胥,先王之老臣,不忠不信,則不得為先王之老

      臣。君王胡不覽觀夫武王之伐紂也?今不出數(shù)年,鹿豕游于姑胥之臺(tái)矣?!?/p>

       太宰嚭從旁對(duì)曰:“武王非紂臣耶?率諸侯以殺其君,雖勝,可謂義乎?”申胥曰:“武

      王則已成名矣?!碧讎涸唬骸坝H僇主成名,弗忍行。”申胥曰:“ 美惡相入,或甚美以亡,或

      甚惡以昌,故在前世矣。嚭何惑吾君王也?”太宰嚭曰:“申胥為人臣也,辨其君何必翙翙乎?”

      申胥曰:“太宰嚭面諛以求親,乘吾君王,幣帛以求,威諸侯以成富焉。今我以忠辨吾君王。

      譬浴嬰兒,雖啼勿聽,彼將有厚利。嚭無乃諛吾君王之欲,而不顧后患乎?”吳王曰:“嚭止。

      子無乃向寡人之欲乎?此非忠臣之道。”大宰嚭曰:“臣聞春日將至,百草從時(shí)。君王動(dòng)大事,

      群臣竭力以佐謀?!?/p>

       因遜遯之舍,使人微告申胥于吳王曰:“申胥進(jìn)諫,外貌類親,中情甚疏,類有外心。君

      王常親睹其言也,胥則無父子之親、君臣之施矣。”吳王曰:“夫申胥,先王之忠臣,天下之

      健士也。胥殆不然乎哉!子毋以事相差,毋以私相傷,以動(dòng)寡人,此非子所能行也。 ”太宰

      嚭對(duì)曰:“臣聞父子之親,張戶別居,贈(zèng)臣妾、馬牛,其志加親,若不與一錢,其志斯疏。父

      子之親猶然,而況于士乎?且有知不竭,是不忠,竭而顧難,是不勇,下而令上,是無法?!?/p>

       吳王乃聽太宰嚭之言,果與粟。申胥遜遯之舍,嘆曰:“于乎嗟!君王不圖社稷之危,而

      聽一日之說。弗對(duì),以斥傷大臣,而王用之。不聽輔弼之臣,而信讒諛容身之徒,是命短矣!

      以為不信。胥愿廓目于邦門,以觀吳邦之大敗也。越人之入,我王親為禽哉!”

       太宰嚭之交逢同,謂太宰嚭曰:“子難人申胥,請(qǐng)為卜焉?!币蛲娚犟?,胥方與被離坐。

      申胥謂逢同曰:“子事太宰嚭,又不圖邦權(quán)而惑吾君王,君王之不省也,而聽眾彘之言。君王

      忘邦,嚭之罪也。亡日不久也?!狈晖觯焯讎涸唬骸敖袢諡樽硬酚谏犟?,胥誹謗其君不

      用胥,則無后。而君王覺而遇矣。”謂太宰嚭曰:“子勉事后矣。吳王之情在子乎?”太宰嚭

      曰: “智之所生,不在貴賤長少,此相與之道?!?/p>

       逢同出見吳王,慚然有憂色。逢同垂泣不對(duì)。吳王曰:“夫嚭,我之忠臣,子為寡人游目

      長耳,將誰怨乎?”逢同對(duì)曰:“臣有患也。臣言而君行之,則無后憂。若君王弗行,臣言而

      死矣!”王曰:“子言,寡人聽之?!狈晖唬骸敖袢胀娚犟?,申胥與被離坐,其謀慚然,類

      欲有害我君王。今申胥進(jìn)諫類忠,然中情至惡,內(nèi)其身而心野狼。君王親之不親?逐之不逐?

      親之乎?彼圣人也,將更然有怨心不已。逐之乎?彼賢人也,知能害我君王。殺之為乎?可

      殺之,亦必有以也。”吳王曰:“今圖申胥,將何以?”逢同對(duì)曰:“君王興兵伐齊,申胥必諫

      曰不可,王無聽而伐齊,必大克,乃可圖之?!?/p>

       于是吳王欲伐齊。召申胥,對(duì)曰:“臣老矣,耳無聞,目無見,不可與謀。”吳王召太宰

      嚭而謀,嚭曰:“善哉,王興師伐齊也。越在我猶疥癬,是無能為也。”吳王復(fù)召申胥而謀,

      申胥曰:“臣老矣,不可與謀?!眳峭跽?qǐng)申胥謀者三,對(duì)曰:“臣聞?dòng)薹蛑?,圣主擇焉。胥?/p>

      越王句踐罷吳之年,宮有五灶,食不重味,省妻妾,不別所愛,妻操斗,身操概,自量而食,

      適饑不費(fèi),是人不死,必為國害!越王句踐食不殺而饜,衣服純素,不袀不玄,帶劍以布,

      是人不死,必為大故。越王句踐寢不安席,食不求飽,而善貴有道,是人不死,必為邦寶。

      越王句踐衣弊而不衣新,行慶賞,不刑戮,是人不死,必成其名。越在我,猶心腹有積聚,

      不發(fā)則無傷,動(dòng)作者有死亡。欲釋齊,以越為憂。”吳王不聽,果興師伐齊,大克。還,以申

      胥為不忠,賜劍殺申胥,髡被離。

       申胥且死,曰:“昔者桀殺關(guān)龍逢,紂殺王子比干。今吳殺臣,參桀紂而顯吳邦之亡也?!?/p>

      王孫駱聞之,旦即不朝。王召駱而問之:“子何非寡人而旦不朝? ”王孫駱對(duì)曰:“臣不敢有

      非,臣恐矣?!眳峭踉唬骸?子何恐?以吾殺胥為重乎?”王孫駱對(duì)曰:“君王氣高,胥之下位

      而殺之,不與群臣謀之,臣是以恐矣?!蓖踉唬骸拔曳锹犠佣鴼Ⅰ?,胥乃圖謀寡人?!蓖鯇O駱曰:

      “臣聞君人者,必有敢言之臣,在上位者,必有敢言之士。如是,即慮日益進(jìn)而智益生矣。

      胥,先王之老臣,不忠不信,不得為先王臣矣。”王意欲殺太宰嚭,王孫駱對(duì)曰:“不可。王

      若殺之,是殺二胥矣。”吳王近駱如故。

       太宰嚭又曰:“圖越,雖以我邦為事,王無憂。 ”王曰:“寡人屬子邦,請(qǐng)?jiān)缒簾o時(shí)?!?/p>

      太宰嚭對(duì)曰: “臣聞駟馬方馳,驚前者斬,其數(shù)必正。若是,越難成矣?!蓖踉唬骸白又浦?/p>

      斷之?!?/p>

       居三年,越興師伐吳,至五湖。太宰嚭率徒謂之曰。謝戰(zhàn)者五父。越王不忍,而欲許之。

      范蠡曰:“君王圖之廊廟,失之中野,可乎?謀之七年,須臾棄之。王勿許,吳易兼也?!痹?/p>

      王曰:“諾?!本榆娙?,吳自罷。太宰嚭遂亡,吳王率其有祿與賢良遯而去。越追之,至余

      杭山,禽夫差,殺太宰嚭。越王謂范蠡:“殺吳王?!斌辉唬骸俺疾桓覛⒅??!蓖踉唬骸靶讨!?/p>

      范蠡曰:“臣不敢刑主。”越王親謂吳王曰:“昔者上蒼以越賜吳,吳不受也。夫申胥無罪,殺

      之。進(jìn)讒諛容身之徒,殺忠信之士。大過者三,以至滅亡,子知之乎? ”吳王曰:“知之?!?/p>

      越王與之劍,使自圖之。吳王乃旬日而自殺也。越王葬于卑猶之山,殺太宰嚭、逢同與其妻

      子。

      越絕卷第六

       越絕外傳紀(jì)策考第七

       昔者,吳王闔廬始得子胥之時(shí),甘心以賢之,以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歲,后睹萬

      世。深問其國,世何昧昧,得無衰極?子其精焉,寡人垂意,聽子之言?!弊玉阄ㄎ?,不對(duì)。

      王曰:“子其明之?!弊玉阍唬骸皩?duì)而不明,恐獲其咎?!蓖踉唬骸霸敢谎灾?,以試直士。夫仁者

      樂,知者好。誠。秉禮者探幽索隱。明告寡人。”子胥曰:“難乎言哉!邦其不長,王其圖之。

      存無忘傾,安無忘亡。臣始入邦,伏見衰亡之證,當(dāng)霸吳厄會(huì)之際,后王復(fù)空。”王曰:“何

      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將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諂之臣,將至不久。安危之兆,

      各有明紀(jì)。虹蜺牽牛,其異女,黃氣在上,青黑于下。太歲八會(huì),壬子數(shù)九。王相之氣,自

      十一倍。死由無氣,如法而止。太子無氣,其異三世。日月光明,歷南斗。吳越為鄰,同俗

      并土,西州大江,東絕大海,兩邦同城,相亞門戶,憂在于斯,必將為咎。越有神山,難與

      為鄰。愿王定之,毋泄臣言?!?/p>

       吳使子胥救蔡,誅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報(bào)楚。楚乃購之千金,眾人莫能止

      之。有野人謂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壺漿之子,發(fā)簞飯于船中者。 ”子胥乃知是漁者也,

      引兵而還。故無往不復(fù),何德不報(bào)。漁者一言,千金歸焉,因是還去。

       范蠡興師戰(zhàn)于就李,闔廬見中于飛矢,子胥還師,中媿于吳,被秦號(hào)年。至夫差復(fù)霸諸

      侯,興師伐越,任用子胥。雖夫差驕奢,釋越之圍。子胥諫而誅。宰嚭諛心,卒以亡吳。夫

      差窮困,請(qǐng)為匹夫。范蠡不許,滅于五湖。子胥策于吳,可謂明乎!

       昔者,吳王夫差興師伐越,敗兵就李。大風(fēng)發(fā)狂,日夜不止。車敗馬失,騎士墮死。大

      船陵居,小船沒水。吳王曰:“寡人晝臥,夢見井嬴溢大,與越爭彗,越將掃我,軍其兇乎?

      孰與師還?”此時(shí)越軍大號(hào),夫差恐越軍入,驚駭。子胥曰:“王其勉之哉,越師敗矣!臣聞

      井者,人所飲,溢者,食有余。越在南,火,吳在北,水。水制火,王何疑乎?風(fēng)北來,助

      吳也。昔者武王伐紂時(shí),彗星出而興周。武王問,太公曰:‘臣聞以彗斗,倒之則勝?!懵?/p>

      災(zāi)異或吉或兇,物有相勝,此乃其證。愿大王急行,是越將兇,吳將昌也?!?/p>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軀切諫,虧命為邦。愛君如軀,憂邦如家。是非不諱,直言不

      休。庶幾正君,反以見疏。讒人間之,身且以誅。范蠡聞之,以為不通:“知數(shù)不用,知懼不

      去,豈謂智與?”胥聞,嘆曰: “吾背楚荊,挾弓以去,義不止窮。吾前獲功,后遇戮,非

      吾智衰,先遇闔廬,后遭夫差也。胥聞事君猶事父也,愛同也,嚴(yán)等也。太古以來,未嘗見

      人君虧恩,為臣報(bào)仇也。臣獲大譽(yù),功名顯著,胥知分?jǐn)?shù),終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猶難忘,

      吾愿腐發(fā)弊齒,何去之有?蠡見其外,不知吾內(nèi)。今雖屈冤,猶止死焉!”子貢曰:“胥執(zhí)忠

      信,死貴于生,蠡審兇吉,去而有名,種留封侯,不知令終。二賢比德,種獨(dú)不榮。”范蠡智

      能同均,于是之謂也。

       伍子胥父子奢,為楚王大臣。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私悅之,欲自御焉。奢盡忠入

      諫,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諫,策而問之,以奢乃害于君,絕世之臣。聽讒邪之辭,

      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孝而入,子胥勇而難欺。累世忠信,不遇其時(shí),奢諫于楚,胥死

      于吳。詩云:“讒人罔極,交亂四國?!笔侵^也。

       太宰者,官號(hào),嚭者,名也,伯州之孫。伯州為楚臣,以過誅,嚭以困奔于吳。是時(shí)吳

      王闔廬伐楚,悉召楚仇而近之。嚭為人覽聞辯見,目達(dá)耳通,諸事無所不知。因其時(shí)自納于

      吳,言伐楚之利。闔廬用之伐楚,令子胥、孫武與嚭將師入郢,有大功。還,吳王以嚭為太

      宰,位高權(quán)盛,專邦之枋。未久,闔廬卒,嚭見夫差內(nèi)無柱石之堅(jiān),外無斷割之勢,諛心自

      納,操獨(dú)斷之利,夫差終以從焉。而忠臣籥口,不得一言。嚭知往而不知來,夫差至死,悔

      不早誅。傳曰:“見清知濁,見曲知直,人君選士,各象其德。”夫差淺短,以是與嚭專權(quán),

      伍胥為之惑,是之謂也。

       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戶之虛。其為結(jié)僮之時(shí),一癡一醒,時(shí)人盡以為狂。

      然獨(dú)有圣賢之明,人莫可與語,以內(nèi)視若盲,反聽若聾。大夫種入其縣,知有賢者,未睹所

      在,求邑中,不得其邑人,以為狂夫多賢士,眾賤有君子,泛求之焉。得蠡而悅,乃從官屬,

      問治之術(shù)。蠡修衣冠,有頃而出。進(jìn)退揖讓,君子之容。終日而語,疾陳霸王之道。志合意

      同,胡越相從。俱見霸兆出于東南,捐其官位,相要而往臣。小有所虧,大有所成。捐止于

      吳?;蛉巫玉?,二人以為胥在,無所關(guān)其辭。種曰:“今將安之?”蠡曰:“彼為我,何邦不

      可乎?”去吳之越,句踐賢之。種躬正內(nèi),蠡治出外,內(nèi)濁不煩,外無不得。臣主同心,遂

      霸越邦。種善圖始,蠡能慮終。越承二賢,邦以安寧。始有災(zāi)變,蠡專其明,可謂賢焉,能

      屈能申。

      越絕卷第七

       越絕外傳記范伯第八

       昔者,范蠡其始居楚,曰范伯。自謂衰賤,未嘗世祿,故自菲薄。飲食則甘天下之無味,

      居則安天下之賤位。復(fù)被發(fā)佯狂,不與于世。謂大夫種曰:“三王則三皇之苖裔也,五伯乃五

      帝之末世也。天運(yùn)歷紀(jì),千歲一至。黃帝之元,執(zhí)辰破巳。霸王之氣,見于地戶。子胥以是

      挾弓干吳王。”于是要大夫種入?yún)恰?/p>

       此時(shí)馮同相與共戒之,伍子胥在,自與不能關(guān)其辭。蠡曰:“吳越二邦,同氣共俗,地戶

      之位,非吳則越。”乃入越。越王常與言盡日。大夫石買,居國有權(quán),辯口,進(jìn)曰:“炫女不

      貞,炫士不信??蜌v諸侯,渡河津,無因自致,殆非真賢。夫和氏之璧,求者不爭賈,騏驥

      之才,不難阻險(xiǎn)之路?!酢酢酢踔?,歷諸侯無所售,道聽之徒,唯大王察之?!庇谑欠扼煌?/p>

      而不言,游于楚越之間。大夫種進(jìn)曰:“昔者市偷自炫于晉,晉用之而勝楚,伊尹負(fù)鼎入殷,

      遂佐湯取天下。有智之士,不在遠(yuǎn)近取也,謂之帝王求備者亡。易曰:‘有高世之材,必有負(fù)

      俗之累,有至智之明者,必破庶眾之議。 ’成大功者不拘于俗,論大道者不合于眾。唯大王

      察之?!?/p>

       于是石買益疏。其后使將兵于外,遂為軍士所殺。是時(shí)句踐失眾,棲于會(huì)稽之山,更用

      種、蠡之策,得以存。故虞舜曰:“以學(xué)乃時(shí)而行,此猶良藥也?!蓖踉唬骸笆I知往而不知來,

      其使寡人棄賢?!焙笏鞄煻?,竟以禽吳。

       子貢曰:“薦一言,得及身,任一賢,得顯名。 ”傷賢喪邦,蔽能有殃。負(fù)德忘恩,其

      反形傷。壞人之善毋后世,敗人之成天誅行。故冤子胥僇死,由重譖子胥于吳,吳虛重之,

      無罪而誅。傳曰:“寧失千金,毋失一人之心?!笔侵^也。

       越絕內(nèi)傳陳成恒第九

       昔者,陳成恒相齊簡公,欲為亂,憚齊邦鮑、晏,故徙其兵而伐魯。魯君憂也??鬃踊?/p>

      之,乃召門人弟子而謂之曰:“諸侯有相伐者,尚恥之。今魯,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齊

      將伐之,可無一出乎?”顏淵辭出,孔子止之,子路辭出,孔子止之,子貢辭出,孔子遣之。

       子貢行之齊,見陳成恒曰:“夫魯,難伐之邦,而伐之,過矣。”陳成恒曰:“魯之難伐,

      何也?”子貢曰:“其城薄以卑,池狹而淺,其君愚而不仁,其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有惡聞

      甲兵之心,此不可與戰(zhàn)。君不如伐吳。吳城高以厚,池廣以深,甲堅(jiān)以新,士選以飽,重器

      精弩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此邦易也。君不如伐吳。”成恒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

      所易也,子之所易,人之所難也。而以教恒,何也?”子貢對(duì)曰:“臣聞憂在內(nèi)者攻疆,憂在

      外者攻弱。今君憂內(nèi)。臣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聽者也。今君破魯以廣齊,墮魯以

      尊臣,而君之功不與焉。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而求成大事,難矣。且夫上驕則犯,臣

      驕則爭,是君上于主有卻,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立于齊,危于重卵矣。臣故曰不如

      伐吳。且夫吳明猛以毅而行其令,百姓習(xí)于戰(zhàn)守,將明于法,齊之愚,為禽必矣。今君悉擇

      四疆之中,出大臣以環(huán)之,黔首外死,大臣內(nèi)空,是君上無疆臣之?dāng)常聼o黔首之士,孤立

      制齊者,君也?!标惡阍唬骸吧?。雖然,吾兵已在魯之城下,若去而之吳,大臣將有疑我之心,

      為之奈何?”子貢曰:“君按兵無伐,臣請(qǐng)見吳王,使之救魯而伐齊,君因以兵迎之。”陳成

      恒許諾,乃行。

       子貢南見吳王,謂吳王曰:“臣聞之,王者不絕世,而霸者不疆?dāng)?,千鈞之重,加銖而移。

      今萬乘之齊,私千乘之魯,而與吳爭疆,臣切為君恐,且夫救魯,顯名也,而伐齊,大利也。

      義在存亡魯,勇在害疆齊而威申晉邦者,則王者不疑也。”吳王曰:“雖然,我常與越戰(zhàn),棲

      之會(huì)稽。夫越君,賢主也。苦身勞力,以夜接日,內(nèi)飾其政,外事諸侯,必將有報(bào)我之心。

      子待吾伐越而還?!弊迂曉唬骸安豢伞7蛟街幌卖?,而吳之疆不過齊,君以伐越而還,即

      齊也亦私魯矣。且夫伐小越而畏疆齊者不勇,見小利而忘大害者不智,兩者臣無為君取焉。

      且臣聞之,仁人不困厄,以廣其德,智者不棄時(shí),以舉其功,王者不絕世,以立其義。今君

      存越勿毀,親四鄰以仁,救暴困齊,威申晉邦以武,救魯,毋絕周室,明諸侯以義。如此,

      則臣之所見,溢乎負(fù)海,必率九夷而朝,即王業(yè)成矣。且大吳畏小越如此,臣請(qǐng)東見越王,

      使之出銳師以從下吏,是君實(shí)空越,而名從諸侯以伐也?!眳峭醮髳?,乃行子貢。

       子貢東見越王,越王聞之,除道郊迎至縣,身御子貢至舍而問曰:“此乃僻陋之邦,蠻夷

      之民也。大夫何索,居然而辱,乃至于此?”子貢曰:“吊君,故來?!痹酵蹙溘`稽首再拜,

      曰:“孤聞之,禍與福為鄰,今大夫吊孤,孤之福也,敢遂聞其說。”子貢曰:“臣今見吳王,

      告以救魯而伐齊。其心申,其志畏越,曰: ‘嘗與越戰(zhàn),棲于會(huì)稽山上。夫越君,賢主也。

      苦身勞力,以夜接日,內(nèi)飾其政,外事諸侯,必將有報(bào)我之心。子待我伐越而聽子?!曳驘o

      報(bào)人之心而使人疑之者,拙也,有報(bào)人之心而使人知之者,殆也,事未發(fā)而聞?wù)?,危也。?/p>

      者,舉事之大忌?!痹酵蹙溘`稽首再拜,曰:“昔者,孤不幸少失先人,內(nèi)不自量,與吳人戰(zhàn),

      軍敗身辱,遺先人恥。遯逃出走,上棲會(huì)稽山,下守溟海,唯魚鱉是見。今大夫不辱而身見

      之,又出玉聲以教孤,孤賴先人之賜,敢不奉教乎?”子貢曰:“臣聞之,明主任人不失其能,

      直士舉賢不容于世。故臨財(cái)分利則使仁,涉危拒難則使勇,用眾治民則使賢,正天下、定諸

      侯則使圣人。臣竊練下吏之心,兵疆而不并弱,勢在其上位而行惡令其下者,其君幾乎?臣

      竊自練可以成功至王者,其唯臣幾乎?今夫吳王有伐齊之志,君無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惡

      卑辭,以尊其禮,則伐齊必矣。彼戰(zhàn)而不勝,則君之福也。彼戰(zhàn)而勝,必以其余兵臨晉。臣

      請(qǐng)北見晉君,令共攻之,弱吳必矣。其騎士、銳兵弊乎齊,重器、羽旄盡乎晉,則君制其敝,

      此滅吳必矣。”越王句踐稽首再拜曰:“昔者吳王分其人民之眾,以殘伐吾邦,殺敗吾民,屠

      吾百姓,夷吾宗廟,邦為空棘,身為魚鱉餌。今孤之怨吳王,深于骨髓。而孤之事吳王,如

      子之畏父,弟之敬兄,蹋孤之外言也。大夫有賜,故孤敢以疑?”請(qǐng)遂言之:“孤身不安床席,

      口不甘厚味,目不視好色,耳不聽鐘鼓者,已三年矣。焦唇干嗌,苦心勞力,上事群臣,下

      養(yǎng)百姓。愿一與吳交天下之兵于中原之野,與吳王整襟交臂而奮,吳越之士,繼跡連死,士

      民流離,肝腦涂地,此孤之大愿也。如此不可得也。今內(nèi)自量吾國不足以傷吳,外事諸侯不

      能也。孤欲空邦家,措策力,變?nèi)菝?,易名姓,?zhí)箕□,養(yǎng)牛馬,以臣事之。孤雖要領(lǐng)不屬,

      手足異處,四支布陳,為鄉(xiāng)邑笑,孤之意出焉。大夫有賜,是存亡邦而興死人也,孤賴先人

      之賜,敢不待命乎?”子貢曰:“夫吳王之為人也,貪功名而不知利害。”越王慥然避位曰:“在

      子。”子貢曰:“賜為君觀夫吳王之為人,賢疆以恣下,下不能逆,數(shù)戰(zhàn)伐,士卒不能忍。太

      宰嚭為人,智而愚,疆而弱,巧言利辭以內(nèi)其身,善為偽詐以事其君,知前而不知后,順君

      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吏,滅君之臣也?!痹酵醮髳?。




      ◆聲明:本站屬非營利性純民間公益網(wǎng)站,旨在對(duì)我國傳統(tǒng)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繼承和發(fā)揚(yáng)祖國優(yōu)秀文化做一點(diǎn)貢獻(xiàn)。所發(fā)表的作品均來自網(wǎng)友個(gè)人原創(chuàng)作品或轉(zhuǎn)貼自報(bào)刊、雜志、互聯(lián)網(wǎng)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資料不想在此免費(fèi)發(fā)布,請(qǐng)來信告知,我們會(huì)在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全部資料都為原作者版權(quán)所有,任何組織與個(gè)人都不能下載作為商業(yè)等所用?!卮寺暶鳎?/font>

      留言

      驗(yàn)證碼 表情

      共 0 條留言(管理員審核才能顯示),查看全部
      • 還沒有留言,趕緊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