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劉向在《說苑·臣術》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晏子手下有個人叫高繚,他在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一直以來都是很小心,為人也非常謹慎,為官三年以來沒有犯過錯。
可是,突然有一天,晏子沒有任何的原因就把他辭退了。
有人對晏子說:“高繚為你做事已經(jīng)三年,從來沒有辦錯事,你不給他獎勵倒也罷了,為什么還要將他辭退呢?似乎太過分了吧!”
晏子說:“我是一個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塊彎彎曲曲的木頭,必須用墨斗來彈、用斧頭來削、用刨子來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毛病和缺點,如果別人不給予提示的話,自己是看不到的。
但是高繚呢,他在我身邊足足三年了,看見我的過錯,卻從來不說,這對我有什么好處?所以,我把他辭退了?!?/p>
故事雖然很簡短,然而簡單里面卻包含著深刻的哲理。
晏子名叫晏嬰,字仲平,是齊國著名的相國,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nèi)輔國政,屢諫齊王,被齊國多位國君重用,先后事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輔政長達50余年。
晏子能隨時諫勸國君,他對自己要求也很嚴。正因為他時??吹絿胁蛔阒?,也就深知每個人都不是完整無缺的,只是自己不能明白自己的缺點而已。
這樣,晏子就希望左右的人能及時指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希望得到別人的批評幫助,絕不是掛掛招牌、做做樣子來撈取政治資本,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態(tài)度非常懇切。
于是,對高繚這樣小心謹慎、明哲保身的下屬,晏子表現(xiàn)出一種不能容忍的厭惡,最后把高繚給辭退了。
將為自己效力了三年的手下辭退,并不是晏子冷酷無情,反而說明了他是一個賞罰分明、知人善任的優(yōu)秀領導。
一個人不能只聽別人對自己的阿諛奉承,更要虛心傾聽別人對自己提出的真誠意見,并且認真對待。只有那些敢對你提出真知灼見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伙伴。
一個正直的人既不諱疾忌醫(yī),也不當“好好先生”,而應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是“晏子逐高繚”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好好先生”的典故,出自馮夢龍《古今譚概》的一則故事:說的是東漢司馬徽從來不談論別人的長短,“與人語,美惡皆言好?!彼钠拮訛榇素焸渌抉R徽,他卻說:“像您的話,也很好?!本枚弥抉R徽被人稱為“好好先生”。
《紅樓夢》里有句話揭下了“好好先生”的畫皮:“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p>
在我們周圍,就有這么一種人,他們凡事都說“好”。
比如某君常年不出工傷,他就說:“真好,你是安全標兵”;某君因工作不慎碰破了手,他就說:“好,幸虧沒有傷著骨頭”;某君不幸砸斷了腿,他就說:“井下哪有不出事的,受點傷也是難免的,總比死了好”;某君因違章送了命,他就說:“要是弄個半死不活,活著干受罪,還不如死了好”……
無論好事、壞事,這種人都會說好,這就是典型的“好好先生”!
是非面前“好”開口,遇到矛盾繞著走,這是“好好先生”的最大特點。
在“好好先生”看來,不論對錯,抑或曲直,根本就沒有什么原則,沒有什么立場可言,“好好好”是待人之道,“行行行”是處事標準。
他們奉行的是“好人主義”,體現(xiàn)的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的處世哲學和腐俗風氣。
在工作中,“好好先生”更是深諳“對上捧著抬著,對下哄著護著,對同級包著讓著”的遷就之道。
面對犯了錯誤的人,既不愿意“紅臉出汗”,也不愿意“咬耳扯袖”,表態(tài)時或以“嗯啊”之詞敷衍,或以笑臉相對;
面對大是大非,“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小事小節(jié)更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總之,“好好先生”把明哲保身作為人生信條,時時處處與人為善,得罪人的事堅決不干,得罪人的話堅決不說。
學習“晏子逐高繚”的精神,今天仍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意義。
古今中外,用人的問題不是一般的問題,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而用人的導向不是一般的導向,是最大的導向。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對上唯唯諾諾,出勤不出力,毫不稱職;明知不對,不進諍言,得過且過,圓滑世故;阿諛奉承,百般討好,粉飾太平,大謬不然。
“寧聽一士之諤諤,不聽千人之諾諾?!?/p>
晏子對高繚的“去職處理”,給今人敲響了一記警鐘,必須確立正確的用人導向。
“好好先生”并非真好人,因為他們一無立場、二無原則、三無底線。這樣的“三無品牌”的“好人”,實際上是害人“先生”。
工作原則和紀律規(guī)矩面前,本沒有任何模糊或妥協(xié)的余地。然而,現(xiàn)實中個別不自覺就淪為了“好好先生”,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有沒有晏子那樣的清醒和魄力呢?毋庸諱言,有些人在這方面做得并不好。
有的心浮氣躁,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不愿傾聽群眾呼聲,更不愿讓人給自己找毛病、提意見;有的雖然口頭上說“歡迎大家提批評意見”,但真要對他開展批評時,輕則百般辯解,重則給臉色看,甚至給人“穿小鞋”。
“好好先生”看似“人畜無害”,實則毀人還不利己。
因此,絕不能當“好好先生”,更不能重用“好好先生”。只有在這個問題上旗幟鮮明,敢于斗爭,好人主義才會失去市場,事業(yè)才能興旺發(fā)達!
上一篇:付出與得到,永遠都是對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