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洞,位于貴州省錦屏縣啟蒙鎮(zhèn),距鎮(zhèn)政府所在地邊沙村5公里,距隆里古城10公里,距錦屏縣城38公里,由丁達、玉泉、三合3個行政村27個村民小組23個自然寨組成,人口680余戶3100余人。
臘洞建寨有約700年歷史,無文字記載的建寨歷史可追溯到元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為元末明初。清乾隆十七年(1752)《開泰縣志》記載,臘洞周屬楚,秦屬黔中郡,漢屬潭城縣,唐屬龍標縣,均屬“化外之地”。清道光二十五年《黎平府志》載,明洪武五年(1372年),設鐘靈驗洞蠻夷長官司,轄官舟、羊艾、臘洞、丁達、八羊、驗洞、平金等24寨,始入朝庭統(tǒng)治版圖。明永樂元年(1403),屬思州宣慰司,十一年(1413)至宣德九年(1434),改隸新化府,后改屬黎平府。清康熙十九年(1680),改歸貴州。1914年,廢開泰縣復錦屏縣,隸貴州省黔東道,1923年,直隸貴州省。1930年設臘洞鄉(xiāng),鄉(xiāng)住所在地臘洞。1950年1月,錦屏解放,隸鎮(zhèn)遠專區(qū),臘洞屬第二區(qū)啟蒙鄉(xiāng),1953年3月,設和平鄉(xiāng),駐地臘洞。鄉(xiāng)下沿留保甲,丁達為九保,玉泉、三合為十保。1958年10月三合由玉泉析出。2008年1月,根據(jù)縣人民政府村級合并的安排,丁達村與玉泉村合并為臘洞村。2013年,撤銷丁達村、玉泉村、三合村,成立臘洞村。2018年,臘洞村再次撤銷,丁達、玉泉、三合恢復原來行政村體制至今。
侗寨居民世代為侗族,寨中世居龍、吳、黃、歐、劉、姜、閔、楊、葉、林、羅、石12姓村民,歐姓遷居最早,龍姓為村中第一大姓。
臘洞侗寨居住環(huán)境優(yōu)美,地理位置獨特。臘洞是中國南部侗族方言區(qū)和北部侗族方言區(qū)的分水嶺和結合部,又是這一結合部的核心區(qū)域和較大的侗族村寨,同時又是侗族文化與湘楚文化交融區(qū)。由于這一特定的生存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使這里的生活習俗、民風民情都有別于南部侗族方言區(qū)和北部侗族方言區(qū)的語言、文化和風俗,其民族民間文化,既有北侗的特質,又有南侗的品格,在整個侗族文化中具有典型的包容性和獨特性,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和獨具魅力的臘洞草根藝術和鄉(xiāng)土文化。
臘洞侗寨均逐水草而居,丁達、玉泉坐落在群山環(huán)抱的臘洞壩子四周山腳下,臘溪水蜿蜒流淌,穿田壩而過。寨中木質吊腳樓層疊而上,依山傍田,迤邐展開。房前屋后,果樹掩映;寨子周山,茂林修竹,四季常青。民居造型講究,結構嚴謹,古樸有致;街道石板交錯,深遠幽長,整潔美觀。侗寨遠看炊煙裊裊,近觀層林盡染,宛如一幅水墨畫,徐徐展開在游人眼前。
侗寨古風景林、古樹林、吊腳木樓、寨門、議事樓、鼓樓、戲臺、石道、風雨橋、古墓地、古井、水碾、水車、水上糧倉、凈寨水渠、防火塘渾為一體,造就了侗家人文與大自然的和諧與完美。臘洞遠近聞名的奇景“疊瀑瀉銀”“石橋鎮(zhèn)龍”“龍目化井”“龍頭化石”“治水古堤”“雙龍獻彩”“壩走玉龍”“夫妻恩愛樹”是臘洞的符號,記載著侗寨的滄桑。臘洞風雨橋、魁星閣、回闌寺、回龍塔、化字池、培龍書院、紅軍烈士墓、人民大會堂、川洞飛山廟成為侗寨文明的見證,也造就了燦爛輝煌的臘洞文明。
臘洞侗寨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民族節(jié)日既有與漢族相同的春節(jié)、中秋、端午、清明等節(jié)日,也有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本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傲铝薄捌咴掳搿笔钱?shù)刈盥≈氐墓?jié)日,人們通過節(jié)日,祭祖思源,祈年風調(diào)雨順、闔家平安、社會祥和;通過辦節(jié),廣交朋友,善結情緣,增進友誼,交易貨物,促進發(fā)展。
在侗鄉(xiāng)的飲食文化中,臘洞飲食文化,獨具一格,異彩紛呈。糊米油茶、腌魚、腌肉、酸菜、韭菜、年粑、棕粑、烏米飯、甜酒糟、庖湯、竹筒飯是臘洞侗寨特色飲食。由于食材及制作工藝與其他侗寨不同,每件飲食都冠名臘洞,如臘洞油茶、臘洞庖湯等,其中臘洞烏米飯、臘洞酸菜、臘洞庖湯、臘洞韭菜已載入《黔東南州特產(chǎn)志》等典籍中。
臘洞人熱情好客,親和友善,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中,既有侗族社會共同遵守的道德行為準則,也有別于其他侗族地區(qū)的行為規(guī)范和風尚習俗,形成了公眾利益高于一切,謙讓和諧,友誼至上,與人為善,助人為樂,重禮講義,誠實守信,孝親敬老,團結友愛,勤勞節(jié)儉、知恥持節(jié)一整套具有臘洞特色的道德準則。這些道德規(guī)范經(jīng)過數(shù)百年來的實踐、繼承、完善,成為臘洞村民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
臘洞侗寨是歌的海洋,都說臘洞人“以歌會友,以歌傳情,以歌為媒,以歌聯(lián)姻”,此話一點不假。臘洞人歌隨心發(fā),有什么心境就有什么調(diào),有什么事物就唱什么歌。這里的歌旋律優(yōu)美,曲調(diào)悠揚,唱腔多樣,內(nèi)容豐富。種類主要有古歌、山歌、茶歌、酒歌、情歌、陪嫁歌、龍燈歌,不論形式、內(nèi)容都各自形成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表現(xiàn)形式。古歌有著名的“開天辟地”“洪水滔天”“林王古歌”;兒歌、童謠、故事、傳說、農(nóng)諺、謎語也別具特色,深受人們喜愛。茶歌有“盤古歌”“盤茶歌”等,不同的歌種有不同的曲調(diào)和唱腔,最有特色的要數(shù)茶歌、山歌高腔和龍燈歌的內(nèi)容和曲調(diào),曲調(diào)格調(diào)深沉、熱情、奔放。其曲調(diào)是臘洞地區(qū)自產(chǎn)的品種,是地道的臘洞“土特產(chǎn)”,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它在不脫離南北侗族文化本質的基礎上結合當?shù)貏趧尤嗣竦纳盍曀鬃猿审w系的民歌調(diào)子,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然而,最讓人驚嘆的是,在這面積僅有23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開基立業(yè)也不過600年的這片土地上,臘洞的先哲們創(chuàng)造出了既有別于南部侗族大歌和北部侗族高腔風格,也有別于東西漢族和苗族河邊腔特質的臘洞民歌。其唱腔不僅僅盛行于臘洞地區(qū),還流唱于附近及啟蒙一帶,實屬難能可貴。
碑刻林立是臘洞又一文化亮點,寨中有護林碑、指路碑、功德碑、記事碑上百塊?,F(xiàn)存石碑有建塔建橋的《萬年碑》《重修碑記》《永垂不朽》《文峰塔碑》、門樓碑、中寨《德垂后裔》《公山判詞永遠碑記》、高洪電站碑及臘洞小學碑。建塔建橋《阿彌陀佛》《萬年碑》、建塔《碑記后囑》、石橋《重修碑記》等,最有名的是修路碑為玉泉“功垂萬古”和“德著千秋”碑,碑上記載清道光年間玉泉208名男女捐資人,其中女58名,捐資修建村寨青石板道路600余米的故事。
臘洞侗寨,曾是紅軍播下革命火種的地方。1934年12月,紅軍長征一支部隊從臘洞經(jīng)過,曾在村內(nèi)玉泉、金茂、中寨、丁達、朝陽等侗寨住宿。
20世紀80年代,玉泉村曾獲得“黔東南州文明村寨”“貴州省文明村寨”等稱號。2008年12月,臘洞村被中共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村”稱號;2016年11月,丁達侗寨獲貴州省侗學會授予全省“魅力侗寨”稱號;2019年6月,國家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聯(lián)合授予臘洞村“中國傳統(tǒng)村落”殊榮。
《黔東南州志》主編吳謀高撰聯(lián)“物華天寶,寨美民康,好一幅勝景,誰潑古畫;人杰地靈,山歡水笑,抒幾闕名篇,我放新歌。”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著名民族法學家、書法家吳宗金題書贊美丁達侗寨。
吳謀高 侗族,貴州黔東南州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
吳泰葦 侗族,貴州志鑒文化傳播公司法人
丁達侗寨(一)
丁達侗寨(二)
玉泉侗寨
臘洞田壩
臘洞風雨橋
丁達鼓樓
丁達晨曦
臘洞拱橋龍頭化石
上一篇:陪你游王陽明龍場遺跡二
下一篇:已經(jīng)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