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族壽卿公鼻祖也,然上而溯之有顏清公、小三公及時望公、道希公、德政公俱為。季札之五十余世孫,更上而溯之有元進公、三省公、以及端公、貴公、隆公、沆公俱為,季札公之四十余世孫,今以壽卿公為鼻祖者,何按之小喪禮?別子為祖別,為大宗,有尊尊之義,繼別之庶子,為小宗,有親親之恩。
吾高祖僑公,距壽卿公僅十一世,故壽卿公以上弗敢遠引者略。遠也略,遠者何遵遵也?僑公以上,獨祖壽卿公者詳近也。詳近者何親親也?所謂恩以義殺禮,緣情起者此也。壽卿公以來,雖積德累仁,俱可為公姓楷模,然出于父老傳聞,無證不信,贅論適以取譏耳!僑公幼而岐疑,所誦成帙,毀齒冠軍,童試弱歲,領袖諸生,明經(jīng)九重,振鐸三府。晚年倦游,辭五斗,開三經(jīng),徒居州治北門,含飴弄孫,其樂陶陶。每酒後耳熱,笑傲南山,時人此比之晉淵明,雲(yún)延及汝,厚公仁恕恭讓,本于性天,尤篤天倫,事母孝,因母病,精岐黃術,志在活人,雖赤手,就醫(yī)不少,吝前郡守廉其實,舉鄉(xiāng)飲者三載,在州志,至今口碑嘖嘖,識者咸謂吳氏其有後乎!其子中祥公,早歲成名,流聲泮沼,好善樂施,綽有父風。侄中珩公,亦郡增生,志載幼穎異絕倫,讀書一目十行,作文下筆就立,合庠欣佩之,事母孝,母孀兩盲,左右就養(yǎng),二十余年,罔懈及卒,備極衰慘。郡守朱公廉其實,上之督學以為孝行之冠,斷祥珩而起者,為鼎公,確守先業(yè),少游泮有聲,性尤矜恕,當曰:昔範忠宣謂,忠恕二字終身用之不盡。吾家世用此二字不盡,豈直終身哉!至于為相公,乃鼎公之子也,山川鐘秀,天仙化人,文摹韓、柳、詩仿李、杜,方其摘桂高秋,群聽雷鳴場闈,乃公循孝行傳家至寶,視仕宦若人世浮雲(yún),甫舉孝廉,即盟終,養(yǎng)軒築十友,讀書娛親。董公慕其學,聘修州志,吾郡王劉諸君子,推輩公為總裁,奉命之後,朝夕罔懈,以至董公嘆其:不獨工于文,而且勤乎事矣。先君伯仲五人,悉以讀書紹承父業(yè),而吾父(諱)文、伯(諱)道,接種宮墻,而弘道公,初入泮即以一等而食廩膳。厥後屢試冠軍,學問文章,不下乃父,郡守張公,高其學,聘為南隅義學先生,堂祖母謝氏,矢志“柏舟”,郡守金公嘉節(jié),頒旨建坊,城內(nèi)以勵冰霜焉。夫人有美蹟猶歸諸先世德澤,先世有美跡,而不可垂之竹帛,以昭示後來乎?況歷代考妣歿誕之辰,葬祭之所與夫,生身所自出尤為人後者,所當嘗記憶而不忘者也,今幸祖住石門山,名欽、國安二君為之倡。余因集族眾仿蘇氏譜法,凡三揭首,集鐫刊,宗人曰:先世書香,不絕室,家盈寧,皆以讀書孝友為起家傳薪。願既譜之後,父戒其子,兄勉其弟,相循以禮,相勖以義,相率以勤,相守以儉,富者力學,貧者力耕,是謂同德,有無相通,患難相恤,老老幼幼,凡我宗支,一體相視,休戚共之,是謂同心。同德同心和氣至,而休證應。誰謂後來之不如前人乎?吾宗其共勉之,是為敘。
七十四世孫 宗楚 謹識
大清乾隆丙子二十一年
蒲節(jié)月上浣之吉
【翻譯】
追溯我族譜系,壽卿公是吳氏一脈的始祖。但若再向上溯源,顏清公、小三公、時望公、道希公、德政公等先祖,皆為季札公的五十余世孫;繼續(xù)追溯至元進公、三省公、端公、貴公、隆公、沆公等,亦是季札公的四十余世孫。如今為何以壽卿公為始祖?這遵循的是《小喪禮》中"別子為祖"的禮制——嫡長子繼承大宗,體現(xiàn)尊卑有序;庶子分屬小宗,維系血脈親情。
我族高祖僑公①,距壽卿公僅十一世,故譜系以壽卿公為界,前代先祖因年代久遠而簡略記載。為何略古詳今?因為僑公一脈與壽卿公血脈最近,詳述近祖方能體現(xiàn)親親之義。這正是禮法兼顧恩義、情理相融的體現(xiàn)。
自壽卿公以來,族人雖世代積德,堪稱家族典范,但因前代事跡多憑口耳相傳,缺少文獻佐證,若妄加贅述恐遭非議。高祖僑公自幼聰慧,讀書過目成誦,少年時便以縣試榜首入泮,青年時已為諸生翹楚,后經(jīng)明經(jīng)科入仕,歷任三府教職。晚年辭官歸隱,遷居州城北門,含飴弄孫,悠然自得。常于酒酣耳熱之際,效仿陶淵明笑傲南山,時人皆稱其有晉人風骨。
傳至曾祖厚公②,其人性情仁厚,尤重孝道。因母病精研醫(yī)術,雖家貧仍行醫(yī)濟世,不計報酬。前朝郡守聞其善行,連續(xù)三年舉薦為鄉(xiāng)飲賓,事跡載入州志,至今仍為鄉(xiāng)里稱頌。其子中祥公③早負才名,樂善好施,頗有父風。侄中珩公④天資超群,讀書一目十行,文思泉涌,深得同窗敬重。侍奉雙目失明的寡母二十余載,孝行感動郡守,被舉為孝行楷模。
再傳至鼎公⑤,恪守家訓,少年時即以文采聞名。常言:"昔范仲淹謂'忠恕二字終身受用',我吳氏世守此道,豈止終身而已?"其子為相公⑥更是人中龍鳳,文章可比韓柳,詩作直追李杜。雖高中舉人,卻視功名如浮云,建軒館"十友堂"讀書養(yǎng)親。董公慕其才學,聘修州志;郡中名士共推其為總纂。董公贊其"文才卓絕,勤勉盡責"。
先父兄弟五人皆承家學,我父文公⑦、伯父道公⑧先后入泮。弘道公初入縣學即獲廩生資格,其后屢試奪魁,才學不遜父輩??な貜埞珰J慕其才,特聘為南隅義學主講。堂祖母謝氏守節(jié)不渝,金郡守奏請建坊旌表,至今仍是城中節(jié)烈典范。
家族文脈延綿,家業(yè)昌盛,皆因世代秉持"讀書明理、孝友傳家"之道。今幸得祖居石門山族人名欽⑨、國安⑩二公倡議,我等匯集宗親仿效蘇氏族譜體例,三易其稿終成此譜。族中長者囑托:愿后世子孫父誡其子,兄勉其弟;循禮守義,勤勉持儉。富者力學不輟,貧者躬耕不惰;互通有無,患難相扶;敬老慈幼,休戚與共。若能同心同德,必得和氣致祥。誰說后人不能超越先賢?愿我族共勉之!
【譜序終】
七十四世孫 宗楚? 謹識
大清乾隆丙子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
蒲節(jié)月上浣之吉(農(nóng)曆五月上旬吉日)
【注釋】
① 原名吳僑字桂山,大明天啟儒學正堂生于大明嘉靖己未年八月十五日子時歿于明崇禎壬午年二月初一日巳時;
② 原名汝厚字衡野,生于大明隆慶戊辰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酉時歿于大明壬午年八月二十七日辰時;
③ 原名中祥字瑞楚,生于明萬歷丁亥年十一月初一戌時歿于大清順治丙戌年九月十九日午時;
④ 原名中珩字吉玉,增生 公幼慧絕倫庠畏服性至孝詳載州志有傅,生于大明萬歷寅年六月初五日未時歿于大清順治乙未年九月十八日辰時;
⑤ 原名吳鼎字世調,庠生 生于大明萬歷庚戌年十一月初九日辰時歿于大清順治庚子年十月初四日丑時;
⑥ 原名為相字顏小,亞魁 生于大明崇禎乙亥年二月二十三日午時子歿于大清康熙戊辰年二月二十八日未時;
⑦ 原名弘文字大承,生于大清康熙丁巳年五月二十二日丑時歿于大清乾隆丙辰年十月十六日戌時;
⑧ 原名弘道字伸能,稟生 生于康熙癸丑年十一月十五日丑時歿于大清雍正庚戌年十一月二十日申時;
⑨ 原名名欽字動元(居石門山),鄉(xiāng)耆 生于大清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三月二十二日酉時歿于大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九月二十二日酉時;
⑩ 原名國安字世泰(居半山天子地),生于大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六月十一日丑時壽六十四歲歿于大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十二月二十四日辰時;
? 原名宗楚字荊選,生于大清康熙戊子年正月初三日未時歿葬失考。
上一篇:三修吳匯公族譜序
下一篇:五修《左臺吳氏徙郴族》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