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宗長、宗親:
展信安好!我們是湖南長沙星沙冷木?吳氏后裔,一脈相承自始遷祖吳開宏(字佐昌)公。自開宏公遷徙至湘,時光已悄然流轉(zhuǎn)約652載,家族枝繁葉茂,如今已傳承至24世“熙”字輩,后裔人數(shù)逾十萬之眾。然而,開宏公之上的先祖脈絡至今失考,這份跨越歲月的遺憾,促使我們踏上尋根問祖之路,渴望追溯家族根源,尋回失落的記憶。
元末明初,天災頻仍,戰(zhàn)亂不休。開宏公與其弟開敏公(字倚正)秉持忠義,不愿為偽漢王陳友諒效力。為避其追捕,兄弟二人毅然與母親魏老太君(后蒙朱元璋敕封一品夫人)攜手,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從江西省南昌府豐城縣(今宜春市豐城縣)大碑橋啟程,遷居湖南善邑縣(今長沙市區(qū))八都洞井鋪金井塘冷木?。彼時,開宏公45歲,開敏公36歲,這場遷徙,成為家族命運的轉(zhuǎn)折點。
據(jù)1928年版《星沙冷木?族譜》記載,開宏公生于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甲子五月十一午時,身為太學生,學識淵博。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四月二十,開宏公溘然長逝,葬于善邑縣八都洞井鋪(今長沙市雨花區(qū))何家田大壩之東的鳳形山,享年55歲。
明初,百廢待興,朱元璋為廣納賢才,頒詔推行文武官員科舉制度。開宏公與開敏公兄弟應詔赴考,雙雙蟾宮折桂。開宏公念及母親年邁體弱、臥病在床,無人侍奉左右,毅然以“母老”為由,婉拒朝廷任職,力勸弟弟開敏公赴金陵(今南京)履職。開敏公深受朱元璋賞識,擢升為翰林學士,于院翰林陘禮賢館任職,成為皇帝近臣。
甲寅年(1374年),太始祖妣魏太夫人仙逝,獲朝廷敕封一品夫人,安息于洞井鋪金井塘。同年秋,開敏公以榮祿大夫(明朝正一品官員)之身,遵朝廷律令,辭官回鄉(xiāng),守孝報恩27個月。戊午年(1378年),星沙冷木?吳氏宗祠落成。庚申年(1380年)11月,長沙知府陳弁序特贈“士享遐齡”橫匾,懸掛于宗祠之上,彰顯家族榮耀。守孝期滿后,開宏公考慮到南昌是歷代祖先長眠之所,加之母親又葬于星沙金井塘,便勸弟弟不再返京復職。此后,開敏公回歸南昌祖籍,開宏公則留守善邑洞井鋪金井塘冷木?,在此置下湘潭易家灣高橋壩與善邑洞井鋪金井塘產(chǎn)業(yè),開枝散葉,繁衍出高橋壩、金井、大路、柳沖、高塘五大房后裔,鑄就長沙星沙冷木?吳氏的輝煌根基。
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遷居善邑八都洞井鋪金井塘冷木?,至明景泰年間(1450年),歷經(jīng)八十余載,第六世祖景蓉(金井房)、景澄(大路房)、景祥(柳?房)牽頭首次系統(tǒng)修譜,并確立舊24字輩:開慶思智,再景曰時,朝萬啟之,世上士敦,正學文明,大肇純熙。清咸豐十年(1860年),第四次修譜時,又新增24字輩:其克謨宣鼎簡,南琛西玉光垂。廣允誠篤忠肅,惠和愷悌恭懿 。我族屬渤海堂,明代時,豐城族譜曾多次寄往楚湘,可惜明末毀于兵燹,致使早期派系無從考證,給如今的續(xù)譜工作帶來重重困難。雖有零星線索,顯示我族遷徙軌跡為:吳國季札→東漢山東渤??ぁ氐兀▽氹u靜寧);北宋遷至四川;南宋遷至楚北鄖陽(今湖北十堰市鄖陽區(qū));南宋中期遷至涪水(烏江)、來鳳(今湖北恩施);南宋中后期至元初中期遷至豫章(今南昌市)豐城縣大碑橋;元末明初,于1369年遷至長沙星沙冷木?,但這些信息尚待進一步證實。
為明晰家族源流,完整勾勒祖先生平,實現(xiàn)認祖歸宗的夙愿,懇請各位宗長、宗親多加留意,協(xié)助查閱譜牒資料,提供相關(guān)線索,共同考證開宏公、開敏公祖源。同時,也煩請幫忙關(guān)注自長沙星沙洞井鋪金井塘遷出的其他冷木?吳氏支系(使用舊24字輩的族親)。若能查證屬實,我族全體成員定當感恩戴德,銘記您的功德,將您的善舉載入族譜,世代傳頌!
若您掌握相關(guān)線索,歡迎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
吳國慶(湖南湘潭)、吳光明(陜西紫陽)
長沙星沙冷木?吳氏后裔敬啟
上一篇:延陵支系福州吳氏尋根
下一篇:已經(jīng)是最后一篇